【心經】與【耳根圓通法門】合參
相無相居士
甲.重要名詞的詮釋
壹.首先要明確的知道什麼是「相」?什麼是「性」?
一.「相」是一切萬法形之於外和想之於心的像貌,因此我們所有眼睛看見的事物、耳朵聽聞的聲音、鼻子嗅到的味道、舌頭嚐到的滋味、口中說出的言語、身體觸碰的感覺、以及心中所想到的一切見解與觀念,都是「相」。
「相」是受制於自然法則的,因此它是「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的,因此「相」是變動不居的,不能夠永恆的存在。
換句話說,凡是被我們知道的都是「相」,凡是會變動的都是「相」。
(1)相是怎樣生出來的
「相」是來自一切事事物物,那麼一切事事物物又是怎麼來的呢?
a.佛經上說;
【六祖法寶壇經】:『成一切相即心,離一且切相即佛。』
意思是:生成一切相(事事物物)的就是我們的心,這裡的心指的是「第八識」,也稱為「如來藏」,也叫做「自性」。
【華嚴經•夜摩天宮偈讚品】:『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意思是:應該去觀照十方法界的本體,就知道一切萬法,都是我們的心(自性)所造作出來的。
【首楞嚴經】:『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意思是:一切萬法所以能夠生出來,都是我們的心(自性)所顯現出來的,一切因果,世界微塵(科學上的"基本粒子"),都是因為我們的心(自性)才能夠成為物體的。
【佛祖歷代通載】:『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種種法。』
意思是:除了本心(自性)以外沒有一物能夠建立,都是本心(自性)生出種種的事事物物來的。
【六祖法寶壇經】:『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意思是:所以經中說;心(指本心、自性)在種種法在,心(本心、自性)沒有了,種種法也就沒有了。
那麼我們的心又是如何顯現一切萬法諸相的呢?
【愣嚴經秘錄】:『因一念不覺,無明妄動,轉此覺性,遂成見分,以有見分,遂成相分。』
意思是:「自性(覺性)」本是圓滿光明的,只因為一念之間不覺,便成為不再圓滿光明的「無明」,這個「無明」心一旦妄動,便將此覺性轉為見分(緣境),於是就生出「相」來了。
b.科學上的證明。
量子力學經過推理、計算、實驗的結果,主張虛空中充滿着無數無法看見的波動的能量,這些能量具有「波粒二象性」,當有人觀測和知覺到它時,它便以「基本粒子」的形態呈現了出來,這些不同的「基本粒子」,排列組合成不同的電子,電子經過不同的排列組合成為不同的原子,不同的原子排列組合成各種原素,如像氫、氧等等的原素,這些不同的原素又構成了我們的身、心、世界,譬如我們人就是由七十二種原素構成的,因此宇宙中的一切諸相,都是各種不同的原素構成的。
那麼這個波動的能量又怎能生出不同的「基本粒子」?「弦論」便解釋出了這個現象。
「弦論」主張要是用放大倍數極大的顯微鏡去看「基本粒子」,它中間是空的,有的只是一維弦波動的能量,「基本粒子」內部的弦有不同的振動模式,振動越劇烈,粒子的能量就越大;振動越輕柔,粒子的能量就越小,就由於這種不同振動幅度的不同,就生出不同的事事物物來。
上面所說的這個波動能量,便是佛法上所說的心(自性)動,因此一切萬法唯心(自性)所造。
(2)相是虛妄不實的
a.佛經上說: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六祖法寶壇經】:『以知五蘊法,以及蘊中我,外現諸色相,一一音聲相』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宗通】:『了達緣生自相共相皆虗妄不實』。
【龐居士語錄】:『有相皆虗妄,無形實是真』。
b.科學上的證明。
由上面所說的「弦論」我們知道,宇宙的一切萬物,全是由「基本粒子」中弦的振動生出來的,也就是說是由我們念念相續的念頭,變現出來的,只是虛幻相。
「全息理論」是由倫敦大學物理學家David Bohm(戴維•波姆)博士所提出來的,他說我們這個宇宙我們看起來好像是很實實在在的,人畜魚鳥,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一切的萬物我們都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其實,這只是一種假象,整個的宇宙就好像一幅全息的照片,可能只是另一個更高維度時空裡面的東西,投射到我們這個三維度時空裡面來的影像。因此,我們以為的現實,只不過是一個投影的虛像而已。
史坦福大學的腦神經學家Karl Pribram,在腦科學上發現了跟波姆的全息照相的學說一樣的結果,因此Pribram相信頭腦本身就是一個全像攝影機,使用全像式原理,把經由感官收到的波動轉變為我們內在知覺的世界。而且有大量的證據顯示,腦部的確是使用全像式原理來進行操作的。
比如我們看到的一個紅色,實際上是人的眼睛看到了一種特定振動的光波,大腦就把它翻譯成紅色的。包括眼、耳、鼻、舌、身、觸等的所有感覺,都是大腦翻譯出來的。因此這些事事物物都是由大腦變現出來的,所以是「虛幻」的。又因為眾生能夠接收到的光波、聲波等的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由大腦翻譯出來的東西,與原物是有相當差距的,所以是「不實」的。
二.「性」是一切萬法的本體,是永遠不會變動的,是永恆存在的,是不能夠被知道的。佛經中有「佛性」與「自性」之別。
1.「佛性」
在「佛法界」中的「法身佛」,或稱為「如來」,或稱為「真如」,或稱為「法性」,或稱為「真心」的「性」,稱為「佛性」,「佛性」是無形無相的,不能夠被知道的。
(1)「佛性」無相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前經云涅槃即如來,如來即佛性』。
【大寶積經】:『如來無相。』
【父子合集經】:『世尊!如來無相,一切法亦無相,是故無相法即是如來。』
【入愣伽經】:『諸如來無相。』
【父子合集經】:『世尊!如來無相。』
【華嚴經】:『佛性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如來真如無相』。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真如(註:即如來)無相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亦無相』。
【大方廣佛華嚴經】: 『譬如真如,無相為相』。
【入楞伽經】: 『我說自身如實證法,以聞我法修行寂靜諸法無相,得見真如無相境界』。
【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刊定記會編】:『相皆無相即如來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解】:『有相即眾生。無相即佛。』
因為「佛性」無相,所以無相即是「佛性」。
(2)「佛性」是不能夠被知道的。
【御製密藏詮】:『唯一真心豈迷靈照,不以識識,不以智知,應用無方,不求自至』。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能知如來』。
【大寶積經】:『眾生不能知,如來之境界』。
【大般涅槃經】:『一切眾生實不能知如來心相。』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真際、等法性』。
【佛性論】:『此法界過思量過言說所顯現故。故以法界清淨為相。此即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不可詮詺。』
【華嚴經探玄記】:『上二偈明法身心行處滅。此偈明言語路絕故不可思議也。』
2.「自性」
在我門這個「世界」中,一切眾生的「性」稱為「自性」。
(1)「自性」如同「佛性」。
【徑石滴乳集】:『佛性即自性。自性即佛性。』
【晦岳旭禪師語錄】:『佛性即自性。自性即佛性。有無不計。獨露真如』。
【五燈會元續略】:『佛性即是自性。自性即是佛性。』
【續指月錄】:『佛性即是自性。自性即是佛性。有無不計。獨露真如自性』
(2)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大般涅槃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大方廣佛華嚴經】:『決定定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大方等無想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梵網經】: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3)「佛性」、「如來」是遍滿十方法界,涵藏所有的宇宙。
【大方廣佛華嚴經】: 『如來法界滿虛空』。
【般若燈論釋】:『見法身如來遍滿十方剎』。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是故菩薩摩訶薩眾,應普恭敬一切有情,慈心遍滿無揀別故,如來法身遍一切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菩薩以如是等無量妙法讚歎如來,法身充滿虛空法界,心與三世諸如來等。』
(4)「佛性」與「自性」的關係
a.假設「佛性」是一個純水(h2o)的大海,喻為「佛法界」,水底下有一層泥土,比喻為「出世間」,泥土下面是堅硬的海底,則比喻為「世間」。
如果「佛性」大海中的一個水滴中,忽然生出雜質,雜質比喻為「相」,這是因為「自心」中無明忽然一動,便有一念生出,有念即有「相」,有「相」的水滴便有如含有雜質的水,於是這個水滴便會向下沉,如果雜質(相)很輕的話,這個水滴便沉入水底的泥土中成為「出世間」的眾生,「出世間」的眾生,其「本性」是純水+雜質。如果雜質很重的話,就會一直沉入海底,成為「世間」的中眾生,「世間」的眾生,其「自性」是純水+重雜質,純水都是氫二氧一,所以佛說眾生皆有「佛性」。
反過來看,「世間」的眾生,如果除去了重雜質,變成輕雜質的話便回浮升回泥土中,成為「出世間」的眾生。如果完全除乾淨了所有的雜質的話,也就是說還原為純水了,於是就會浮升回到「佛性」大海中去。
b.有如全息照片所照的一個人像,全息照片的底片上,是看不見有什麼影像的,但是這個底片用激光一照射,便顯出這個人的像片來。最奇妙的是把這個底片,一分為二,將其中的半個底片用激光去照射,按我們的常理,顯出來的應該是半個人像,但是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在這個半個像片大的面積中,卻顯出了整個的人像,即使將這個底片撕成無數碎片,拿其中的一個碎片,用激光去照射,在碎片這樣小的面積裡,顯示出來的卻是如碎片一樣小的一整個人像。
如果假設「佛性、如來」是一張全息照片,那麼「自性」有如從「佛性」的全息照片中剝落下來的一片極小的碎屑,這個極小的碎屑經過激光的照射,顯示出來的卻是極小碎屑那麼樣大的一整個「佛性」,因此就不難了解,一切眾生都有一個完整的「佛性」了。
綜合起來說,「自性」是有「相」的眾生,「佛性」是無「相」的眾生!反過來說,有「相」的是眾生,無「相」的是「佛性、如來」。
乙.正釋經文(前此筆者在"如是解讀心經及其修持方法"一文中曾經淺釋,如今是深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婆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意思是;觀自在菩薩修行深層的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了五蘊的「性」都是「空(無相)」,因此超越了一切的苦厄。
這裡所說的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
【觀音玄義記】:『此云觀世音。餘云觀自在。唯千手眼大悲經中云。觀世音自在菩薩。』
意思是;此處雖然說之為 觀世音菩薩,其餘經典則都說為觀自在菩薩,唯有在【千手眼大悲經】中說之為觀世音自在菩薩。
為什麼說「觀」而不說是聽呢?因為 觀世音菩薩已經獲得兩個殊勝之處,其一是『二者下合十方一切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因為下與一切眾生的心相合,所以一切眾生心中有所想法的時候, 觀世音菩薩心中立刻便會感應到同樣的想法,因此,眾生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渴望救度時, 觀世音菩薩不用聽見其聲音,便立即感應到與一切眾生同樣渴望救助的心情,於是就會立刻加以救度。
什麼是『自在』?
【佛說法華三昧經】:『自在者縱任義。所得勝果。昔行六度今得果圓。慧觀為先成十自在。一.壽自在。能延促命。二.心自在。生死無染。三.財自在。能隨樂現。由施所得。四.業自在。唯作善事及勸他為。五.生自在。隨欲能往。由戒所得。六.勝解自在。能隨欲變。由忍所得。七.願自在。隨觀所樂成。由精進所得。八.神力自在。起最勝通。由定所得。九.智自在隨言音慧。十.法自在。於契經等。由慧所得。位階補處道成等覺。無幽不燭名觀自在。』
意思是;自在是完全的自由,隨心所欲,無不成就,由於從前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個法門,如今得到圓滿的果報,因此能夠以慧觀(般若度)為先,成就了十種自在。一.是壽自在,想活多久就活多久。二.心自在,既使是生死這樣的大事,也無法影響不了自心的自在。三.財自在,想要多少財物就有多少財物,這是由於過去修行布施而得到的果報。四.業自在,只作善事,也勸其他人只作善事。五.生自在,願生那裡便生那裡,這是由於過去修行持戒而得到的果報。六.勝解自在,對一切事都能夠徹底的了解其端倪,這是由於過去修行忍辱而得到的果報。七.願自在,隨自己所願望的都能實現,這是由於過去修行忍辱而得到的果報。八.神力自在,具有所有的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這是由於過去修行禪定而得到的果報。九.智自在,精通所有語言、文字、音聲。十.法自在,能夠深切了解所有經典的真義,這些全是由於過去修行般若而得到的果報。這時的位階是後補佛,既使再深幽的一切,都看的清清楚楚,所以稱為觀自在。
然而觀世音菩薩的「自在」,除了一般菩薩的十自在以外,還有三十二應身,也就是說,隨着一切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度之,雖然說為三十二應身,只是個代表數字,其實觀世音菩薩自在神力,是應化無盡的。更有自在神力可以讓一切眾生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因此觀世音菩薩是無不「自在」的。
甚麼是『行』?
這裡的「行」可作經歷解,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意思是經歷了深般若波羅蜜多。
甚麼是『深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是梵語,「般若」翻譯過來是智慧,「波羅密多」翻譯過來是渡到彼岸,其整個的意思是運用大智大慧,了解一切事物所呈現的,只是個別的表相,表相都是會依循着,成、住、壞、空的自然法則而變動,是不能夠永遠的存在,然而一切事物的實相(自性、本體),是如同「佛性」一樣的是永恆存在,如果一切眾生能夠修到「自性」現前的話,大乘的修行眾生,就可以從這個有「生死輪迴之苦」的「此岸」,渡過生死輪迴的大海而到達「永生極樂」的彼岸(佛土)。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證法界,多百千種難行苦行,令諸有情皆得通達。天王!是名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真如、實際、無分別相、不思議界,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
意思是;諸大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證到法界,乃是經過很多千百種難行能行的勤苦修行才證到的,同時諸大菩薩也要讓一切眾生,都能夠通達到「深般若波羅蜜多」這一境界。天王!這個「深般若波羅蜜多」叫做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真如、實際、無分別相、不思議境界,也叫做「真空」和一切相智、不二法界。
【大乘止觀法門】:『此心即是自性清淨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復名法身。又稱如來藏。亦號法界。復名法性。』
意思是;這裡所謂的心,即是自性清淨心,又叫做「真如」,也叫做「佛性」,還叫做「法身」,也叫做「如來藏」,也號為「法界」,復叫做「法性」。
【金剛三昧經】:『佛言:如是,如是。真如空性,性空智火燒滅諸結。』
意思是;佛說;是這樣的!是這樣的!真如空性,性空的智慧如火樣的可以少燒掉諸煩惱。
【大乘法苑林章補闕】:『云何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謂得自覺聖智。一切無邊習氣空。是名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此空即是真如空性。』
意思是;甚麼叫做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是說得到了自覺的聖智,因為用此聖智照見一切無邊習氣空(沒有了),所以叫做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這個大空的空,指的是真如「空性」。
因此「深般若波羅蜜多」也叫做「真如」,也叫做「佛性」,也叫做「空性」,也就是「無相」!
「深」是對「淺」而言,淺般若波羅蜜多,是在「自性」現前後,雖然已經沒有了「我相」,但是卻還證「見」有一個「有餘涅槃」的存在,便是「法相」未除,因此只能成為阿羅漢,不能夠成佛,是淺般若波羅蜜多。而觀自在菩薩修所行的是深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說悟見「自性」後,又再除去了有個能見「有餘涅槃」的我,以及所「見」的「有餘涅槃」等「見」,不但除去了「人相」,也除去了「法相」,就成為菩薩了,接着甚至連有佛可成的的念頭也除掉,便是徹底的「無相」,於是純粹「無相」的「法身佛、佛性、無餘涅槃」便自行現前,那麼就與諸佛同成為「如來」了。
『時』,是指到了「法身佛、佛性、無餘涅槃」的境界。
什麼是『照見』?
如像光明照破黑暗,黑暗便不見了一樣,用「深般若波羅密多」,照破五蘊,五蘊就不見了,空了。
什麼是「五蘊」?
構成我們身心的一切東西,可以將之分為五大類,這五大類佛經中說為「五蘊」,因為這五大類障礙了我們的「自性」,所以稱為蘊。
所謂的「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色蘊」則是除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外,還包括了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也就是屬於物質這一大類。
「受蘊」則是除了身體上感受到的是苦、是樂、還是不苦也不樂以外,還包括了精神上所感受的是苦、是樂、還是不苦也不樂。
「想蘊」則是面對色、聲、香、味、觸、法時,內心所想的是貪取它、恨它、除去它,或者是想離開它、不氣它、不傷害它。
「行蘊」則是一切身心活動所肇造的善惡等業因,以致招到相應的業報。
「識蘊」則是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共涵蘊着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等八個識。
當眼睛看見東西(色界、物質界)時,立刻收取了這個東西的顏色、形狀、大小、明暗等的資訊。當耳朵聽見聲音時,立刻收取了這個聲音的高低、大小等的資訊。當鼻子聞到味道時,立刻收取了這個味道的香、臭等的資訊。當舌嘗到東西時,立刻收取了酸、甜、苦、辣、鹹等的資訊。當身體碰觸到東西時,立刻收取到這個東西的冷熱、軟硬、粗細、滑澀等的資訊。這些由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收取的資訊,因為這五根僅僅具有收取資訊的單獨功能,所以只得將這些資訊原原本本的傳送到「意識」中去做識別,才能夠識別出來由眼收取到的資訊是什麼顏色,何種形狀,多大多小,是為「眼識」,同樣的識別出來「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意識」則是由於「意根」對應了「末那識」所生出來的,「末那識」則是永遠站在自我的立場去審情度事的,因此所做取、捨等的判斷,完全自私自利,不顧及其他眾生是否受到傷害,於是由是而作出的一切行為(行蘊),造作了種種業因,以至受到對應的種種果報。
「阿賴耶識」則是含藏着一切萬法的種子(自性),萬法由此識而生,同時也記錄着眾生過去世和現在世的一切業因與業果。
什麼是『度一切苦厄』?
「度」是渡過去或是超越過去的意思,「一切苦厄」所指的不單是世間的三苦、八苦、十八苦和分段生死苦,還包括出世間的變易生死之苦在內。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稱。
什麼是『空』?這裡的「空」,指的是連「空」也空(作盪滌解)掉的「真空」,是「無一物可得,無一法可現」的「無相」,也即是「涅槃」、「佛性」、「如來」、「法性」、「實相」、「真如」、「法界」等。
壹.經上所說;
【聖妙吉祥真實名經】:『即一切如來真空之自性。此真實名者。即是無二法性義之真實名。』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欲知一切法無過去、未來、現在等相,當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法界性相無三世故。』
【金剛經如是經義】:『如來真空無我。性體湛然清淨。』
【父子合集經】:『若法自性不有,彼則非物,若非物者則不可成辦。若非成辦,彼則不生不滅;若無生滅,則不可分別;若無分別,則無過去未來現在。』
貳.科學上的說明
一.美國NASA的奧敦沃博士說:當物理學家講到這個“空”字,他們是在搞一個文字謎,因為我們平常觀念中以為真空便是“空”,便是什麼都沒有,而實際上,物理學家很清楚,真空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空”,而宇宙形成以前的這個狀態,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連空都沒有,這個狀態,並非我們一般心目當中所思量的空無狀態。
二.根據科學界大爆炸的理論,我們的宇宙是在大約140億年以前,從一個體積小、質量大、溫度高的原點爆炸而產生的。大爆炸以前,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那一種狀態不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出來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被尊為智慧第一,觀世音菩薩告訴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此處所謂的「空」,指的是連空也空掉的「真空、佛性」,「真空、佛性」是純粹的「無相」,就因為是純粹的「無相」,所以沒有絲毫分別心的「相」。又因為沒有分別心的「相」,所以佛經上說為絕對的「平等」。
前面觀自在菩薩告訴我們,如果能夠『照見五蘊皆空』,便能夠『度一切苦厄』的事實,現在觀自在菩薩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告訴我們「照見」「真空」的方法和過程!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菩薩的無二境界。『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佛的境界。
現在把「色」比喻為養子,「空」比喻為親子,菩薩的境界是;養子與親子無二,細思起來,這是無分別中有分別。
佛的境界則是養子即親子,細思起來這是有分別中無分別的平等。
分別是「相」,不過這裡的分別是非常非常的小,所以比喻為零點零壹,然而不管這個「相」有多麼小,只要不是百分之百的「無相」,就成不了佛。衷心祈望讀者,都能夠參透這零點零壹而成佛!
任何般若法門修行,幾乎全都是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無相」,去證見了「佛性」,便是大乘的菩薩了。
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平等」去證入到「佛性」中,就與諸佛同成為一個整體性存在的「如來」了!
為什麼說諸佛同成為「如來」呢?
壹.佛經論疏上說:
一.【大方廣佛華嚴經】:『去、來、現在一切諸佛同一體性』
二.【新華嚴合論】:『與三世諸佛同一體性者為法身智慧同也』
三.【金光明最勝王經】:『善男子!一切諸佛於第一身,與諸佛同事;於第二身,與諸佛同意;於第三身,與諸佛同體。善男子!是初佛身,隨眾生意有多種故,現種種相,是故說多。第二佛身,弟子一意,故現一相,是故說一。第三佛身,過一切種相,非執相境界,是故說名不一不二。善男子!是第一身,依於應身得顯現故;是第二身,依於法身得顯現故;是法身者,是真實有,無依處故。』
【圓覺經近釋】:『無上妙覺流出十方一切如來。故與諸佛同體平等。』
【愣嚴經集註】:『自則三德圓證,他則諸佛同體。』
貳.科學上的證明
請詳拙撰『決定成佛的四個法門的會通』。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行、識等其餘四蘊相,也是這樣的,以受蘊相來說,也是用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的修持方法而去除受蘊相的。餘可類推。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舍利子!這些色、受、想、行、識等的諸蘊相,都是「空(真空)」的「相」,是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的。但是「空(真空)」的「性(佛性)」,卻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也就是說;
「佛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
壹.「佛性」是「不生不滅」的.
在我們這個相對性存在的世界中,有「生」必有「滅」,在我們有限的歲月裡,所看到的是人生人死,花開花謝,潮起潮落,夜來日去,四時交替,與山河大地和日月星辰相較,總是這麼「無常的」的變動着,但是在「佛性、如來」無限時光的「恆常」看來,即使是山河大地,也是無數次的滄海變桑田,桑田又變為大海,日月星辰也是無數次的生了又滅,滅了又生的,因為只有「佛性、如來」是「恆常」的存在,所以佛經中將這種「恆常」的存在,說為「不生不滅」。
換個面向來說,「佛性」超越了「世間」,因此不受到「世間」有「生」必有「滅」等「相」的限制,所以如同「佛性」的「自性」在「世間」可以是「不生不滅」的。同時「佛性」也超越了「出世間」,因此也不受到「出世間」的有「生」無「滅」等「相」的限制,所以「佛性」在「出世間」可以是有「生」有滅的。
「佛性」即是「佛法界」,是超越了「世間」與「出世間」的,因此不受「生」、「滅」以及「有」、「無」等「相」的限制,所以是既可以是「不生不滅」,也可以是「有生有滅」。這裡所說的「不生不滅」是指「佛性」的真空無「相」,這裡所說的「有生有滅」是指「佛性」的真空能生萬「有」。
一.佛經論疏上說:
【般若心經略疏連珠記】:『良以真空隨緣而現諸法。』
【淨名經】:『萬法即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
意思是;真如(真空、佛性)譬如水,萬法之「相」譬如波,波的「性」即是水,萬法的「性」即是真如。水隨緣而生波的「相」,正如真如(真空、佛性)的應緣而現萬法之「相」。
【大方廣佛華嚴經】:『三界所有,唯是一心』。
意思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一切萬法,只是一心(真空、佛性)所變現的。
二.科學上的說明
1.現代地質學已經證實了滄海變桑田的事,1960年5月,中國登山隊登上了珠穆朗瑪峰,並在珠峰的沉積層中,發現了大批古生物化石,其中有代表海洋環境下生長的菊石類、魚龍等化石。這些化石是一億年前的中生代形成的。1975年,中國登山隊再次在頂峰附近的岩層中發現了四五億年前的古生代奧陶紀的海生動物化 石,如三葉蟲、海百合、腕足類等。這就清楚地證明:喜馬拉雅山地區在很早很早以前是一片汪洋。
2.不但山河大地如此,日月星辰也是如此。例如,獵人星座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座。從夏威夷貓娜基山頂,用無綫電望遠鏡攝到了獵人座星雲爆炸散開(滅)後的照片,又用紅外綫鏡頭,攝取到了正在初步的又形成了新星雲(生)的照片,這就是星雲由老到滅,由滅再生的最佳科學證明。
3.即使是太陽,科學家也已經證明再過60億年,即將老化為紅光巨星,它即將崩潰時,將會竭盡殘力的輻射出白光來,以致星體逐漸縮小,當縮小到不能夠再縮小時,便會突然發生個大爆炸而「滅」了。
在我們這個宇宙中,一切的星球全都是由「生」到「滅」,再由「滅」而「生」的不停的變動着。
至於我們的宇宙也復如此,2002年9月7日出版的英國《新科學家》刊物中有一篇文章,說宇宙的膨脹速度會逐漸減慢,而且會逆轉回去,將所有的物質擠壓,最後濃縮成一個極其細微的小到不能夠再小的點,再擠壓下去便回發生劇烈的大爆炸而「滅」亡,時間大概在今後100億年到200億年之間。
同時科學家們證明,我們這個宇宙,只是「生」了又「滅」,「滅」了又「生」的無數宇宙中的一個而已。
4.根據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e=mc2公式,能量與物質可以互變,因此「真空」中的能量可以變現為萬法,萬法也可以變回能量。
涵藏着無數個宇宙的「佛性」,又稱為「法身佛」或「如來」的,儘管含藏在其中的無數個宇宙,是「生」了又「滅」,「滅」了又「生」的,但是「佛性」卻是不「生」也不「滅」的!
換句話說;因為「佛性」是超越了物質與能量層面的,所以沒有物質與能量互變的「生」、「滅」等「相」。
貳.「佛性」是「不垢不淨」的
「垢」說的是「垢相」,凡是負面的東西都是「垢相」。「淨」指的是「淨相」,凡是正面的東西就是「淨相」,然而無論是「垢相」還是「淨相」,反正都是「相」。
然而「佛性」是無「相」的。所以「佛性」中是既沒有「垢相」,也沒有「淨相」,所以佛經中說之為「不垢不淨」。
換句話說;「佛性」是超越了精神層面(心)的垢、淨等的分別「相」,在沒有諸「相」的分別之下,諸「相」是平等的,因此「垢相」等於「淨相」,於是經中說為「不垢不淨」。
換句話說;「佛性」即是「真空」,「真空」是無「相」的,因此「真空、佛性」中是沒有「垢」與「淨」等的「分別相」。所以是「無垢無淨」的。
參.「佛性」是「不增不減」的
對「時間」來說,如果「增」一點便變長了,「減」一點就變短了。對「空間」而言,「增」一點便變大了,「減」一點就變小了。
「佛性」既然「不增不減」,那麼便沒有「時間」的長短,也沒有「空間」的大小可言,換句話說,就是不受「時間」的長短與「空間」的大小等的限制,也就是說沒有「時間」與「空間」的存在。
換句話說;「佛性」是超越了「時間」與「空間」,不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什麼是不受到時間的限制?那是說「時間」上不再有長、短,過去,現在與未來。
什麼是不受到「空間」的限制?那是說不再有大可以包含小,小卻不能夠包含大的限制,而是大能夠包含小,小也可以包含大。同時
「空間」與「空間」的距離可以是0,於是可以同時出現在許多的地方。
一.佛經論疏上說:
1.【父子合集經】:『,若無生者亦無有滅,若不生不滅即無過去現在未來建立施設。』
2.【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念中普入三世一切諸佛眾會道場智清淨、入無邊一切世間,令一切眾生皆作所應作清淨。』
3.【大方廣佛華嚴經】:『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4.【占察善惡業報經】:『無有方所,亦無過去現在、未來。』
5.【金剛經註解】:『若悟真一之心。即無過去現在未來。若有過去心可滅。即是自滅。若有未來心可生。即是自生。即有生滅即非常住真心。』
6.【俱舍論疏】:「如芥子納須彌,毛孔納江海,因何小不得容大?是不可思議,不可解釋。」
7.【瑜伽論記】:『經說芥子納須彌者,非卷大舒小而相容受,經論似違,如何會?解云;意無相違,謂小能含大,小亦如大,大入於小,大亦如小,故此論中說名卷舒,但以芥子能納須彌而不捨芥子小相,須彌入於芥子而不壞須彌大相,故彼經中不言卷舒,故不相違,其義一也。』
8.【法華經三大部補注】:『一者約對須彌之大對小故大,芥子之小對大故小,對大之小,小是大小,對小之大,大是小大,大為小大,故須彌入芥子,小是大小,故芥子納須彌。』
9.【首楞嚴經義疏釋要】:『法法咸是真常,各各周徧,各各含攝,此彼相容,一多自在,斯乃微塵現土,芥子納須彌,性(佛性)本若斯,難曾留礙。』
10.【佛祖統紀】:『江州刺史李渤問師曰;須彌納芥子即不問,如何是芥子納須彌,師曰;人傳使君讀萬卷書是否?渤曰然,師曰;摩頂至踵如椰子大。萬卷書何處著?』
11.【大方廣佛華嚴經】:『於一微塵中,悉見諸世界。』
只有當「空間」大小的限制不存在,才能夠芥子納須彌。因為「佛性」超越了「空間」與「時間」,所以大小相融,一多自在,無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二.科學上的說明:
1.時間與空間皆是假相
請詳拙撰『決定成佛四個法門的會通』。
2.全息理論
巴黎大學物理學家Alain Aspect(阿斯拜科特)和他的研究小组發现,在特定的情况下,次原子的粒子,譬如電子,同时向相反方向發射後,不管彼此之间的距離多麼遥遠,當一方改变方向時,另外一方也會同時改變方向,這等於是超越了時間的限制。
倫敦大學的物理学家David Bohm (戴維•玻姆),大膽的假設,儘管宇宙看起來具體而堅實,但其實它只是一個幻象,是一張巨大而細節豐富的全息攝影相片而已。
全息照片,是一種用激光做出來的三維立體攝影相片,全息照的“像”不是物體的“形象”,而是物體的光波。即使物體已經不存在了,但只要照亮這個相片,就能使原始物體“再現”。
全息相片每一小部分都包含著整個相片的完整影像。如果我們把一個人的全息相片分割成兩半,會發現每一半都有整個人的影像,而不是半個人的影像。如果我們把這一半再分為碎片,每一塊碎片中,顯現的都是如碎片大的整個人的影像。
全息論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間緊密關聯的整體,任何一個部分都包含着整體的信息。由此更推論出我們這個三維度的世界,實際上是更高維度世界的一個整體性的投映而已,由於我們不能夠理解更高維度的整體性,所以誤以為我們所看到的每一個人或物都是獨立的個體。
也就是說,我們宇宙之外,還有一個超過我們宇宙空間的更高維度的世界,而我們這個宇宙間的萬像,只是這個更高維度世界的全息投影而已。以此類推,更高維度的世界又是另一個更更高維度世界的投影。目前科學界推算出來,最高有11維度,而佛經上的十法界加上一真法界,也是11維度!
全息理論中的「空間」和「時間」,就「空間」來說,局部只是整體的縮影,不但整體含藏着,同時局部也含藏着整體。從「時間」來說,瞬間是永恆的縮影,不但永恆包含着瞬間,同時瞬間也含藏着永恆。因此,在那個最高維度的世界裡,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共同存在於一起的,可以同時既是現在,也是過去與未來。
全息理論中的最高維度的世界,與「法界、佛性、如來」相吻合,至於現在和未來都是共同存在於一起的說法,則與佛經所說;「無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相吻合。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因此,連空也空掉的「真空、佛性」中,是沒有「相」的,當然也沒有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相」了。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這裡的「無」,通「毋」,是不可,也是空掉的意思。上面觀自在菩薩告訴我們「佛性」中,沒有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相」。現在觀自在菩薩告訴我們,是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相」遮蔽住了「真空、佛性」,因此如果能夠空掉了五蘊「相」的話,那個被遮蔽住的「真空、佛性」,就會顯現出來了。
那麼又要怎樣才能夠空掉五蘊「相」呢?
第一步是修「十二入」以空掉「色蘊」。
「色蘊」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及對應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
這裡所說的「法」是什麼?那是說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一切的事事物物,都叫做「法」,但是「法」又分為「色法」與「心法」,這裡色、聲、香、味、觸、法的「法」,指的是「色法」。
什麼又是「色法」與「心法」呢?簡單的說,凡是眼、耳、鼻、舌、身所感覺到的事事物物,都是色法。凡是心知覺到的事事物物都是「心法」。
當我們的眼睛看見一個東西時,我們眼睛的作用,只是把這個東西的形狀、大小、顏色、特徵等所收集到的資料,送到意根(相當於大腦)中去,然後意根(大腦)再根據這些資料轉變成這個東西的形相來,經中說為眼識。
至於耳朵聽見聲音,鼻子嗅到氣味,舌頭嚐到滋味,身體觸到的感覺,都是如同眼睛一樣,把所收集到的資料,送到意根,再由意根轉變成是什麼樣的聲音、香或臭、酸甜苦辣鹹、滑澀軟硬冷熱等的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來。
這些「色法」由「意根」所轉變出來的,是意根的識別作用,就叫做意識,因此這裡的意識也屬於「色蘊」。
那麼要怎樣才能夠空掉這些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呢?只要眼不去看,耳不去聽,鼻不去聞,舌不去嚐,身不去觸,意念不起不就行了嗎?但是人只要一睜開眼睛,不用你去看,光線就自行進來了。一打雷,不用你去聽,雷聲便自行進來了。空氣污濁時,不用你去聞,污濁就自行進來了。吃飯時,飯菜的味道就自行進來了,起床穿衣,觸到床、衣的感覺就自行進來了。這五根有了所見、所聞、所嗅、所嚐,所觸的「相」,於是意根便會因之而起了念頭,因此要做到眼不看,耳不聽,鼻不聞,舌不嚐,身不觸而意不起念等「相」,該是何等的困難呀!
但是,不必憂心,先聖先賢早為我們想好了辦法,那就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先制心於一個「相」上,因為一心不能二用,所以可以用一個「相」去擋住萬萬「相」。無論你是參禪、持戒、念佛、誦咒都成,等到日久生熟了,再除去這一個「相」,便達到無「色相」的境界,於是「色蘊」這個「相」,便空掉了!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第二步是修「十八界」以空掉「受蘊」。
整句應該是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乃至意識界。
界是區塊的意思,「眼」這一區塊,相應於「色」這一區塊,於是有了「眼識」這一區塊。其餘的耳、鼻、舌、身、意都是如此的。
有了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便有了苦、樂等的感受。有了意識界,就有了悲、喜等感覺。
因此要離開這些區塊,便沒有苦、樂、悲、喜等的「相」,能夠這樣的話,「受蘊」的這個「相」,便空掉了!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第三步是修「十二因緣法」以空掉「想蘊」。
那便是無明(即貪瞋痴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行(由過去世的無明,造作了諸業因)、識(由過去的業因,一念而投胎)、名色(在胎中身心成長,但六根未具)、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觸(幼兒期與外境接觸)、受(童年期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等的感受)、愛(青年期對境產生愛欲)、取(成年期追求所欲,造作了業因)、有(有是業因的意思,能招感未來果報)、生(依照業因,受到未來生為五蘊身的業報)、老死(未來之身又復漸老而死亡)。
整句的意思應該是;無無明亦無無名盡,無行亦無行盡,無識亦無識盡,無名色亦無名色盡,無六入亦無六入盡,無觸亦無觸盡,無受亦無受盡,無愛亦無愛盡,無取亦無取盡,無有亦無有盡,無生亦無生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所謂的「無無明亦無無名盡」,是說不要有無明,也不要有無明盡,盡是空的意思,就是不但無明沒有(空)了,就連這個沒有(空)也要沒有(空)掉,其餘皆如此。
為什麼?因為無論「無明」乃至「老死」,都是你心中所「想」的,凡是被「想」到的都是「相」,所以「無明」乃至「老死」都是「相」!是「相」便是遮住「佛性」的東西,因此必須空掉。能夠這樣的話,「想蘊」這個「相」就空掉了!
【無苦集滅道】
地四步修「四聖諦」以空掉「行蘊」。
二乘修行人,悟到苦集滅道四諦,深知世間眾生之所以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死輪迴不已,都是來源於聚集的五蘊,因此他們為了解脫生死輪迴之苦,虔修八正道,於是如【雜阿含經】所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也就是說他們已經離「相」,隨「相」而生的分別心便無從生起,沒有了分別心,就不會有愛增取捨等心,於是不會再造作業因,也就是說「行蘊」空掉了!
當然也不會再有輪迴到六道(後有)中去的果報,同時他們「自性」會頓然現前,於是證見有一個「涅槃」可住,於是命終後即安住於所見的「涅槃」中,成為阿羅漢。
為什麼只成為阿羅漢,不能夠成為菩薩、佛呢?其原因有二。
一. 他們「自性」現前,不再有生死輪迴之苦,他們已經沒有分別心,於是沒有「垢」與「淨」等「相」的分別,因此他們是「垢」不異「淨」,「淨」不異「垢」的,「不垢不淨」的境界。但是他們見有「涅槃」可證,這個「涅槃」是被他們的「識」所見,所以「識蘊」還沒有除乾淨,也就是說還有「相」在,有任何絲毫的「相」,就不能夠證入「無相」的「佛性」,因此他們不能夠證入「無餘涅槃、佛性」中,他們證入的是「有餘涅槃」。為什麼說是「有餘涅槃」?因為他們命終後安住的「涅槃」雖然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但是卻還不能夠「不增不減」的超越「時間」與「空間」。因為他們雖然超越了「世間」的「分段生死」,但是還不能夠超越「出世間」的「變易生死」。
二.他們沒有發普度一切眾生的大心,只想着自己要脫離生死輪迴之苦,因此在證見有一個「涅槃」可入時,命終時便一頭栽了進去。如果他們發了普度一切眾生的大心,則非成佛才能夠有這樣的慈力,便不會於命終時,有安住於任何「涅槃」的意願,於是「佛性」現前,便證入「佛性」而成佛了。
【無智亦無得。】
第五步是修「無得」以空掉「識蘊」。
不但能證得「佛性、無餘涅槃」的般若波羅蜜多「智」是「識蘊」的「相」,乃至所證「得」的「佛性、無餘涅槃」,也是「識蘊」的「相」,因此必須連這些「智」、「得」等「相」也要空掉,「識蘊」的「相」才算是完全的空掉了,至此可以說「五蘊」的「相」,是完全的空掉了!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因為沒有所證「得」「佛性、無餘涅槃」的心,所以五蘊「相」皆空,於是「無相」的「佛性」便會頓然現前,也就是經初所說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此時即是菩薩了。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依照般若波羅蜜多修持的原故,由淺入深,空掉「色蘊」的「相」後,不再有外在的罣礙。空掉「受想行」等醞的「相」後,內在便不再有恐怖的心理。等到空掉「識」蘊後,便知道自心是佛,就不會再顛倒的夢想向外去求佛。當悟見自心「佛性」後,即於命終時證入「佛性、無餘涅槃」中了。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也是因為依照般若波羅蜜多修持的原故,才得以成「法身佛、如來」的。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什麼是咒?咒是佛菩薩所說秘密語言,能夠總持一切法,不是凡夫俗子所能夠思議的。
【佛地論】:『於一法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中持一切義,攝藏無量諸功德,故名無盡藏。』
意思是;於此一咒中,持有一切法,於一句中持有一切經文,於一義中持有一切義,含藏了無量的所有功德,所以也叫做無盡藏。
因此,一個咒便含藏了一切法(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諦、無得)的功用與德行。
觀自在菩薩所說的「般若波羅蜜多咒」,是能夠破除生死輪迴等煩惱的大神咒。是能夠破除心中貪、嗔、癡的大明咒。是能夠超越世間與出世間一切法的無上咒,是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功德所無法比擬的無等等咒。
持誦此咒,便能夠空掉「五蘊」的「相」,因而可以超度過一切苦厄,是真實不虛的事。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因此,觀自在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即時說出此密咒,以便一切眾生能夠持誦,可以快速的得到應有的功效。
咒是;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咒是不用翻譯,照誦不誤就成了!
丙.【心經】與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合參
至於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就如【楞嚴經】中文殊菩薩所說;『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意思是,大家和阿難尊者,不要用耳根只是向外去聽,而要返回來向內去聽「自性」,等到「自性」顯現,由「自性」回歸到「佛性」,便成就無上道(如來)了,這個法門真的是圓融通達沒有滯礙的。
至於對【耳根圓通法門】的評價,文殊菩薩又說;『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也從中證,非唯觀世音,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
意思是,這個法門,是過去微塵那樣多的數不清的諸佛,一路修行到大涅槃(無餘涅槃、佛法界、如來)的法門,過去所有的如來(此處指佛),都已經因為修這個法門而成如來(佛法身),現在諸菩薩,修這個法門,能夠使自己證入圓明(圓明的大涅槃),未來修行人,也應該按照着這個法門來修行,我也是從這個法門中證入的,不是只有觀世音菩薩而已,誠如佛世尊問我,那個才是末劫中,希求出離世間,能夠證入大涅槃(無餘涅槃)的心法?我認為觀世音的【耳根圓通法門】就是最好的法門。
因此,只要修持觀世音【耳根圓通法門】這一個法,就等於修持了「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諦」、「無得」等一切法,便能夠空掉「五蘊」的「相」而證入「法身佛、如來」。
現在就用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來說明修行過程:
一.『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初於聞中」
「初」是說剛開始修持的時候,「於聞中」的「聞」,是說在「聞」「般若波羅密多咒」的期間,為什麼說「聞」而不說是「聽」呢?因為「聞」是用心去「聞」,而「聽」則是用耳朵去聽,正如盲人見暗,不是眼見,而是心見一樣。
那麼要怎樣才能夠「聞」?你先用自己的口出聲的誦「般若波羅密多咒」,日子久了,有一天忽然口中的咒聲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心中的咒音,一聲一聲連續不斷的響起,覺知這個咒音的是你的心而不是你的耳朵,這就叫做「聞」!
「入流亡所」
你繼續的去「聞」心中的咒音,有一天,心中的咒音也不見了,只有自己的呼吸在無聲無息的運作着,這便是聲音的靜「相」也沒有了,這時音聲的動靜二「相」是空掉了,但是能「聞」的自身依然存在,就是經中所說的「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也即是【心經】所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時「色蘊」被空掉了!
二.『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你再繼續任由這個呼吸無聲無息的運作下去,便是「如是漸增」。
有一天,忽然連呼吸的運作也停止了,彷彿身心全都脫落掉了似的,那是一個空無所有,但是卻是無比的寧靜與舒適的境界。即是能聞的我與所聞的聲音都空掉了,也就是經中說的「聞所聞盡」。
這時你不要怕,你不會死掉的,過一會你就會恢復過來,筆者如此這樣的告訴你,就是因為筆者自己曾經這樣經歷過。
也即是【心經】所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時「受蘊」被空掉了!
三.『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這個空無所有,但是卻是無比寧靜與舒適的「盡聞」境界,是被你所知道的,否則怎麼知道那是空無所有,但是卻是無比寧靜與舒適呢?因為凡被知道的都是「相」,所以是「相」便要離去,便是經中說的「盡聞不住」。
那麼要怎樣才能夠不住呢?你只要自心不去感覺那個空無所有的「空相」,也不去住心於寧靜與舒適等「相」上,那麼這些「相」便不離自離了,這時「能聞」與「所聞」的「空相」全都空掉了,便是經中所說的「聞所聞盡」。
也就是【心經】中所說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時「想蘊」被空掉了!
四.『空覺極圓。』
空掉「空相」時,「空性、自性」便會頓然現前,就是禪宗所謂的「見性」,這時因為連「空相」也空掉了,所以隨「相」而有的分別心無從生起,所以一切圓融不二,因此「空」不異「覺」,「覺」不異「空」。
沒有分別心就不會造作業因,也不會招致業報。
也就是【心經】所說的『無苦集滅道』,這時『行蘊』被空掉!
五.『空所空滅』
離開「空相」,「自性」頓然現前,「自性」是「空(非色)」與「覺(色)」圓融無二的「真空」,為什麼又稱為「真空」?因為這是連「空相」也空掉的「空性」,所以稱之為「真空」,以有別於「空相」。這時的「自性」如同「佛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但是自身卻還不能夠超出「世間」,因此只見到了那個不再有肉身生滅「相」,不再有垢、淨等的分別「相」的「有餘涅槃」,二乘修行的眾生,因為上求佛道,便是要脫離生死輪迴等苦惱,因此命終後安住其中,因為「有餘涅槃」還不能夠超越時間與空間,所以還有「變易生死」的存在,只能夠成為阿羅漢而不能夠成佛。
大乘的修行的眾生,因為上求佛道,是為了下化眾生,所以必須成佛,要成佛便要離開這個「有餘涅槃」,那麼又怎樣離開法呢?就是用「空所空滅」的方法,把能見「真空(自性)」的我空掉,我既然空掉了,那麼所見的「有餘涅槃」便不空自空了。
也就是【心經】中說的『無智也無得』,這時『識蘊』被空掉了!
六.『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命終後,寂滅(佛性)現前。
也就是【心經】所說的『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七.『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忽然超越了「世間」的六道,與「出世間」的聲聞、緣覺、菩薩,而到了「佛法界」,這時超越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十方諸佛菩薩互為主伴,重重交參,因此,我觀聽十方世界,無不圓明洞悉。並且獲得兩個無與倫比的勝事,第一個是既能與十方諸佛覺行圓滿的本體(如來、佛性)合而為一,也就是說與諸佛同成為整體性的「如來」,因此具有了佛如來同樣的能夠救度一切眾生的慈力。第二個是也同時能夠與一切六道眾生的心意相合,能夠覺知到眾生同樣的悲切仰望救度的心。
也就是【心經】說的『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丁.結語
各位讀者,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是筆者自己修持的法門,相信各位讀者依之修持,決定及早成佛,這乃是筆者衷心祈求的事。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這個最有智慧的人,說了這樣一段話,摘錄於後,供各位讀者參考。
『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它將是一種超越人格化神,遠離一切教條和神學的宗教。這種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兩個方面,作為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必定是建立在由對事物的,無論是精神還是自然的實踐與體驗,而產生的宗教觀念之上的。佛教符合這種特徵。——愛因斯坦』
原文如下:
「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Buddhis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at would be expected in a cosmic religion for the future: it transcends a personal God, avoids dogmas and theology; it covers both the natural & spiritual, and it is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spir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 description.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 Albert Einstein
[1954, from 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 edited by Helen Dukas and Banesh Hoff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出自1954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一書
2014/12/15完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