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甲∙詮釋經名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壹.『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是梵語,因為在我們的文字語言中,沒有適當的詞彙可以翻譯它,所以只得音譯,因此字是漢字,音是梵音。「般若」是無上智慧的意思,「波羅蜜多」是到達彼岸的意思。

【六祖法寶壇經】;『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意思是;各位大德!什麼叫做「般若」?中國人所說的大智慧就是,在一切的地方裡,在一切的時間中,剎那剎那間都不愚癡,常時運用大智慧,便是在修行大智慧了,如果剎那之間愚癡了的話便是「般若」絕跡了,如果剎那之間明智,就是「般若」生出來了,有的世人愚癡,沒有悟得「般若」,卻在講說「般若」,其實心中還在愚迷之中,常常說的則是我在修「般若」,還時時說「空(般若所證之境界)」,其實根本不知道這個真正的「空」是什麼,這個「般若」沒有形相,智慧心就是「般若」,能夠這樣的了解,就叫做「般若智慧」。

因此筆者將「般若」分為三種:

   一.「世間」的般若:

世間一切的眾生,運用自己非凡的智慧,經由研讀經典、聽聞佛法以及觀察「世間」的一切事物的變化,悟得「世間」的一切,都是遵循着自然法則而不停的變化着,眾生固然是由生到死,一切事物也是由有到無,因此,無論是富貴窮通,稱譏毀譽,都有如鏡花水月,只是短暫的逗留而已,不可能永恆的存在,到頭來終究是落得一場空!於是勤修佛法,得以悟見人生,有如潮起潮落,花開花謝,沒有什麼拿得起和放不下的,也就是說悟得了萬法(人、事、物)終究會化為烏有,沒什麼值得執取與留戀的,於是任其來、去、有、無,隨緣度日,這種智慧便是「世間」的般若。

二.「出世間」的般若:

依照文字般若的詮釋,不但能夠識見「世間」的般若,而且經過對於一切事物不停的觀察,仔細的分析思考,得以悟見了一切萬法的「體(本體)」、「相(現象)」是無二無別的,於是便超越了「世間」而到達了「出世間」的不二(無所分別)境界,這種智慧,便是「出世間」的般若。

三.「佛界」的無上般若

悟見了「出世間」的不二境界以後,並不停留其中,而是更進一步的勤修,於是又超越了「出世間」的不二境界,便悟入了一切平等,無形無相的「佛界、彼岸」而成佛,這樣的智慧,就是無上般若。

佛在世間的時候,說法四十九年,說過無數的佛法,然而僅般若部份就說了共有二十二年之久,所說經典有六百卷,可想而知「般若」在整個佛法中的重要性了。

 

貳∙『心經

這個『心經』中的「心」字,有兩個面向的解釋;

一.這部經典主要說的是眾生的「心」,眾生將來成聖、成佛,或是在六道(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等六道)中生死輪迴,全取決於眾生的這個「心」,因此稱為『心經』。

【宗寶道獨禪師語錄】;『言心者,指眾生妙明心體,心即佛,佛即心,般若乃心之智,心是體,智是用,然體本具智慧之用,不為境所奪,聲色所縛,故云到彼岸』

意思是;所謂的心,指的是眾生的妙明心(又叫做本覺真心、無分別心、清淨心)的本體(佛、自性、佛性),這個妙明心的本體便是「佛」,「佛」就是這個妙明心的本體,「般若」乃是這個妙明心所本有的智慧,而妙明心則是「般若」的本體,「般若」是妙明心的作用,然而妙明心這個本體,本來便具有「般若」智慧的作用,因此不為內外的境界所掠奪,也不為聲色所縛綁,所以說為到彼岸。

這個所謂的「妙明心」,就是本經被稱為【心經】的心。

二. 「般若」經典共有六百卷,而『心經』則是六百卷「般若」經典所濃縮了的精華、心要,讀懂了『心經』,就等於讀懂了全部的「般若」經典,因此稱為『心經』。

『心經』在中國有眾多的譯本,方廣昌先生所编的『般若心經譯

注集成』中就收集了十八種譯本,現在佛教界所流傳的是玄奘譯本。

 

叁∙譯經者

   唐三藏法師玄奘,就是民間傳說中到西天取經的唐僧,三藏法師是譯經者的德號,三藏指的是經藏、律藏、和論藏,法師指的是能夠對眾生演說三藏教法,化導眾生的出家人,便被稱為法師。

   唐朝貞觀三年,玄奘大師前往印度留學,在印度十餘載,先後遊歷了三十多國,遍訪名師,深入經藏,獲得梵本佛經共六百五十七部,於貞觀十九年時載經歸國,蒙唐朝太宗皇帝敕令住於弘福寺,專責翻譯佛經,於是玄奘大師便召集了全國的高僧,共同展開了史無前例的翻譯佛經的工作,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譯經法師。

 

乙∙詮釋經文

壹∙經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帝揭帝,般羅揭帝,般羅僧揭帝,菩提僧莎訶。】

   貳∙詮釋經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一∙『觀自在菩薩』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佛言:此菩薩名為「觀世音自在」,亦名「撚索」,亦名「千光眼」。善男子!此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

意思是;『佛說;這位菩薩稱為「觀世音自在」,也稱為「撚索」,

及「千光眼」。各位善男子!這位觀世音菩薩,威神之力不可思議,在過去的無量劫中,已經成佛,號為“正法明如來”,因為大悲願力,要發起一切菩薩去安樂成熟諸眾生的原故,所以才化身為菩薩,示現於世間。』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阿彌陀佛正法滅後,過中夜分,明相出時,觀世音菩薩,於七寶菩提樹下,結加趺坐,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意思是;阿彌陀佛弘宣正法滅度以後,過了午夜,天剛黎明時,觀世音菩薩便在七寶菩提樹下,雙腿盤坐而成佛,號為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正法明如來」是觀自在菩薩在「佛界」的法號,如今的「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則是觀自在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出人人都

可以成佛,以及全部成佛的過程。

因此,以上經文乃是分別從「法身」及「化身」的兩個面向來說

的,並沒有衝突之處,至於「法身」與「化身」下文當另有說明。

【般若心經疏】:「言觀自在者。或云觀世音。梵云婆盧枳底。此云觀也。濕伐羅。此云自在。若云攝伐多。此云音。梵本有二。故譯有二名。而法華云。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即觀世音也。若具文業攝化。即觀自在故。」

意思是;我們說為觀自在,或說為觀世音。在梵語中所說的婆盧枳底,便是我們所說的「觀」,在梵語中所說的濕伐羅,即是我們所說的「自在」,如果梵語中所說的是攝伐多,那就是我們所說的「音」了,因為梵本的【心經】有兩個版本,所以才被譯成「觀自在」與「觀世音」這兩個名字的。

因此「觀自在菩薩」即是「觀世音菩薩」,或簡稱為「觀音菩薩」。

  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是修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對『淺般若波羅蜜多』而說的。

   (一)∙『淺般若波羅蜜多』

   所有禪、淨、律、密等各宗,所修的無非是離開一切所看、所聽、

所嗅、所嚐、所觸、所想的對象,以期「佛界」現前而已,這些無量無數無邊的對象,佛經中統稱為「相」,後文中當再詳說。

二乘的修行眾生(緣覺、聲聞、羅漢等),因為深厭生死輪迴之苦,所以要修到永遠不再有生死輪迴之苦的彼岸去,因此修習離開一切「相」,當離開一切「相」後,本應該是相對的「非相(性)」現前的,但是因為沒有了相對的「相」,所以「非相」也就不再成其為「非相」了,正如沒有「黑」,「白」也顯不出其為「白」來一樣,於是「非相」便這樣的消失了,形成了既沒有「相」,也沒有「非相」的什麼東西都沒有的空無狀態,這就是我們「世間」所謂的什麼東西都沒有的「世間空」,這也就是「世間般若」所證得的「世間空」還不能夠超越「世間」。

二乘修行的聖賢(聲聞、緣覺等眾生)們知道,既然那是個什麼東西都沒有的「世間空」,那麼這個所謂什麼東西都沒有的「世間空」,依然是被你自己所知道的「相」,否則怎麼知道那是什麼東西都沒有的呢?因此它仍然是個被你自己所覺知到的「相」而已,既然是「相」便要離去,離開了這個「世間空」的「相」,便是連「世間空」的「相」也空掉了的「非相」境界,也就是「出世間般若」所證得的「出世間空」了。

這個「非相」也即是「出世間空」的境界,因為沒有了覺知到的「相」,所以也就沒有生、死、苦、厄等「相」的存在,於是便超越了「世間」的生與死,而是身體的永恆存在,只不過還有心念的變遷而已,並且還常時處於沒有煩惱的寂淨之樂中,因此二乘修行的一切眾生們,便認為這個「出世間空」,就是自己為了厭惡生死輪迴之苦,所欣求的永生常樂之處,也是自己勤修佛法的終極目標,於是便安住於其中,卻不知道這只是由「此岸(世間)」到「彼岸(佛界)」的中繼站而已,住於其中便到不了「彼岸(佛界)」而成「佛」,就因為這個「出世間的般若」只能夠證入「出世間空」的不二境界,成為阿羅漢,並不能夠成「佛」,所以說為「淺般若波羅蜜多」。

   (二)∙『深般若波羅蜜多』

大乘的菩薩們,修行的目的,不只是為了自己要找到一個脫離生死輪迴等苦厄的地方,而是想到自己的父母,生我、養我、愛我尤勝他們自己,這種天高、地厚的大恩,唯有救度他們脫離有生死輪迴等苦厄的「世間」,去到「出世間」或是「佛界」,才能夠報答養育之恩於萬一。

同時也意識到自己從無始以來,已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生死輪迴了無數次,每次都有自己的生身父母,都和今世父母一樣的生我、養我、愛我尤勝他們自己,這樣的算起來,所有的一切眾生都曾經做過自己的生身父母,因此應該要將一切眾生都度到佛的世界去才對,然而要想完成這個大願,唯有成「佛」,等到具有了「佛」的慈力後,才能夠完成這個度盡一切眾生的大願,所以一定要成「佛」。因此不會只為了解脫自己的生死輪迴之苦,而安住在「出世間空」的境界上,於是便離開了「出世間空」而繼續修行,便證入了「佛界空」而成「佛」了,這個能夠修證成「佛」的「無上般若」,就是「深般若波羅蜜多」。

再者,因為大乘的菩薩們,清楚的知道,如果執取這個「出世間空」的話,無形中便在「無相」的「出世間空」中,又樹立出來了一個「出世間空」的印象來,這個印象,嚴格的講起來仍然是「相」,這樣便不是百分之百的無「相」,就成不了「佛」,因此必須再離開這個「出世間空」,才能夠證入完全沒有一切諸「相」的,百分之百無「相」的「佛界」中而成「佛」,這也就是所謂的「深般若波羅密多」!

在佛經中所說的諸法實相、般若、大涅槃、究竟涅槃、空、畢竟空、真空、薩婆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等都是「深般若波羅密多」的異名,而在本經中所說的空、究竟涅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也都是「深般若波羅密多」的另一個異名。

筆者附註:現代的科學家已經將要證實或已經證實了真有生死輪迴的事。

附註1∙被紐約時報評選為「我們時代裡三位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的,美國再生醫學和先進細胞技術科學家羅伯特·蘭扎博士,他的研究得知人死後生命不會結束,而會永遠活下去。臨終的人穿過時光隧道不一定是去到地獄或者天堂,而是去到另一個他生活過,或是沒生活過的世界,就這樣的生死循環到無窮無盡。

附註2∙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斯圖亞特哈默羅夫教授,不懷疑人的「意識」是永久的存在,而且他還聲稱,已經發現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人類的「意識」在他死後並沒有消失。

這也說明了我們的「意識」不會因為人死了就會消失,而是找到了另一個岀口。

同時,羅傑 彭羅斯爵士,他是英國著名物理學家,與來自牛津的數學家,發現在我們的宇宙有和其他宇宙相接觸的痕跡。科學家們正在研究量子「意識」理論,他們發現,「意識」的載體是信息生命周期過程中,集聚信息的要素,身體死後,「意識」會到某個地方去「融合」。

這也說明了人死後,「意識」會再到別的地方與別的載體融合為一體。

附註3.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伊恩.史蒂芬森(Professor Ian Stevenson)教授,他主要的研究對象是七到十二歲的小孩子,這些小孩能夠說出幾十年前,甚至百年前,在很遙遠的地方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史蒂芬森教授經過四十多年的研究,收集了三千多個案例,強力的證實了真的有生死輪迴這件事。

這些科學家已經佐證了確實有佛教所說的生死輪迴這件事。

附註4∙2017年2月22日美國航太總署(NASA)和比利時研究

團隊宣布發現了7顆行星,位於水瓶座,大小、質量與地球差不多,半徑約地球的0.8至1.1倍,質量約地球的0.4至1.4倍。這個發現讓天文學家都十分雀躍,這也是第一次發現這麼多顆「可能有生命的行星」環繞著同一顆恆星。

   筆者相信等到科學發達到一定的程度,便可以更進一步的證實佛經所說的,在我們這個宇宙中着有無數的世界的存在,以及真有生死

輪迴等這樣的事。

(三)∙眾生、二乘聖賢、菩薩、佛的關係。

為了方便了解起見,筆者便用一個譬喻來說明。筆者將「無相」的「佛界」比喻為一個「純水的佛海」,在這個「純水的佛海」的海底上是「菩薩」所在之處,海底的下面,則是一層因為帶有雜質而逐漸渾濁的污水,比喻為「出世間」,再下面一層則是因為帶有較重的雜質而逐漸凝固的泥漿,比喻為「世間。」

   在「純水的佛海」中,如果其中的某一個水滴,忽然生出了雜質來的話,由於比重的不同,於是這個水滴便會向下沉淪,如果雜質比較輕的,這個水滴便會沉淪到「純水的佛海」下面那層混濁污水中去,成為「出世間」的眾生,這些含雜質較輕的「出世間」眾生,就是二乘的聖賢們(聲聞、緣覺、羅漢等),可以說為純水+輕雜質。

如果含雜質較重的話,就會一直沉淪到「純水的佛海」底下最下面一層的泥漿中去,便是「世間」的眾生,其中含雜質最重的便沉淪到地獄道中去,其它的隨着所含雜質重量的不同,而又分別沉淪到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等道中去,因此「世間」的眾生可以說為純水+重雜質。

反過來看,「世間」的眾生,如果除去了重雜質,變成輕雜質的話,便會浮升而回到渾濁的污水中,成為「出世間」的眾生,也就是二乘的聖賢,這是「淺般若波羅蜜多」。如果「世間」的眾生要是能夠完全清除乾淨所有的雜質,也就是說還原為純水的話,那就是菩薩,便會直接浮升而回到「純水的佛海」中去,成為菩薩或是「佛」了,這就是「深般若波羅蜜多」。

雜質譬喻為「相」,這是因為「自心」中莫名其妙(無明)的忽然一動,所以便有一個心念生了出來,隨着這一個心念,就又衍生出個「相」來,這個「相」便有如譬喻中的雜質,那麼這個含有雜質的水滴,由於比重不同的關係,就會從「純水的佛海」中向下沉淪。因此如果能夠完全空掉了一切諸「相」而成為純水的話,即會浮升而回到「純水佛海」中去而成「佛」。

那麼什麼又是「相」呢?

   「佛」為了方便眾生易於了解起見,對於一切萬法(人、事、物)形之於外和想之於心的對象的像貌,統稱為「相」,因此凡是所有我們眼睛看見的事物、耳朵聽聞的聲音、鼻子嗅到的味道、舌頭嚐得的滋味、口中說出的言語、身體觸碰的感覺、以及心中所想到的一切見解、觀念與印象,都是「相」。

1.「相」是受制於自然法則的

「相」是受制於「成、住、壞、空」的自然法則的,因為「相」是隨着自然法則而變動不已的,所以終究會由生成到存在,由存在到毀壞,再由毀壞到空無所有,所以「相」不能夠永恆的存在,不過是暫時性的存在而已,終究還是會歸於空無所有的,因此,凡是會變動的事事物物都是「相」。

現代科學上的佐證

 (1).現代地質學已經證實了滄海變桑田的事,1960年5月,中國登山隊登上了穆朗瑪峰,並且在該峰的沉積層中,發現了大批的古生物化石,其中有代表海洋環境下才能夠生長出來的菊石類、魚龍等的化石。這些化石是一億年前的中生代形成的。1975年,中國登山隊再次在頂峰附近的岩層中發現了四、五億年前的,古生代奧陶紀時海生動物的化石,如三葉蟲、海百合、腕足類等。這些都清楚的證明了,喜馬拉雅山地區在很早很早以前只是一片汪洋而已。

這佐證了既使是山河大地,也是生了又滅,滅了又生的變動不已的。

(2).不但山河大地如此,日月星辰也是如此。例如,獵人星座

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座。從夏威夷貓娜基山頂,用無綫電望遠鏡攝取到了獵人座星雲爆炸散開(滅)後的照片,又用紅外綫鏡頭,攝取到正在初步又再次形成了新星雲(生)的照片,這就是星雲由老到滅,由滅再生,生生滅滅變動不已的科學佐證。

(3).既使是太陽,科學家也已經證明再過60億年,即將老化為紅光巨星,當它即將崩潰時,將會竭盡殘力的輻射出白光來,以致星體逐漸縮小,縮小到不能夠再縮小的時候,便會突然發生個大爆炸而「滅」了。

由此可以佐證我們這個宇宙中,一切的星球全都是由「生」到「滅」,再由「滅」而「生」的不停的變動着。

至於我們的宇宙也復如此,2002年9月7日出版的英國《新科學家》刊物中有一篇文章,說宇宙的膨脹速度會逐漸減慢,而且會逆轉回去,將所有的物質擠壓,最後濃縮成一個極其細微的小到不能夠再小的點,再擠壓下去便會發生劇烈的大爆炸而「滅」亡,時間大概在今後100億年到200億年之間。

同時科學家們也證明了我們的這個宇宙,只是生了又滅,滅了又生的無數個宇宙中的一個而已。

(4).根據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e=mc2公式,能量與物質可以互變,因此「真空」中的能量可以變現為萬法,萬法也可以變回成能

量去,萬法就是這樣的由能量變為物質,又由物質變為能量的生生滅滅變動不已的。

    這佐證了我們宇宙中的一切萬法,都是生了又滅,滅了又生的變動不已的。

 2.「相」是怎樣生出來的?

「相」是一切事事物物的像貌,那麼一切事事物物又是怎麼生出來的呢?

(1).佛經論疏上說:

【六祖法寶壇經】:『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意思是:生成一切「相(事事物物)」的就是我們的心,這裡的「心」指的是我們有如「佛性」的「自性」,被一切「相」遮蔽住了,不能夠顯現出來,只要能夠完全離開一切的「相」,有如「佛性」的「自性」就會現前,有了「自性」這個成佛的基因,再修行到連這個「自性」也空掉了的時候,就成佛了,(請詳筆者詮釋的"六祖法寶壇經詮釋"),至於這個「自性」下面文中會加以說明。

【華嚴經•夜摩天宮偈讚品】:『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意思是:應該去觀照十方世界的本體(性),就知道一切萬法(一切的事事務物),都是我們的心(自性)所造作出來的「相」。

【首楞嚴經】:『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意思是:一切萬法所以能夠生出來,都是我們的心(自性)所顯現出來的,一切因果,世界微塵(科學上的"基本粒子"),都是因

為我們的心(自性)才能夠成為物體的。

【六祖法寶壇經】:『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意思是:所以經中說;心(指本心、自性)在則種種法在,心(本心、自性)沒有了,種種法也就沒有了。

那麼我們的心,又是如何顯現出一切萬法諸「相」的呢?

【愣嚴經秘錄】:『因一念不覺,無明妄動,轉此覺性,遂成見分,以有見分,遂成相分。』

意思是:我們的「自性、覺性(佛性)」,原本是「無相」的,只因為一念之間離開了「自性、覺性(佛性)」,成為「不覺、無明」的心,這個「不覺、無明」的心一旦妄動,便將原來「無相」的「自性、覺性(佛性)」,轉為見分(攀緣外在境界的心)了,於是就生出了「相」來。

(2).現代科學上的佐證:

 a.現代科學講的宇宙起源,是說宇宙原本是沒有的,在宇宙形成以前是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甚至連空也沒有的一個狀態(佛界空),就在這個狀態中,忽然產生了一個微粒,這個微粒發生了大爆炸,於是就在瞬間形成了整個的宇宙。

這裡所謂的「微粒」即是我們的心念,因為一念不覺,無明妄動而成為了「相」。

 b.量子力學經過推理、計算、實驗的結果,主張虛空中充滿着無邊無數無量無法看見的「波動的能量」,這些「波動的能量」具有「波粒二象性」,當有人觀測和知覺到它時,它便從不能夠見到的「波動能量」,呈現為可以見到的「基本粒子」出來,這些「基本粒子」由於「波動幅度」的不同而呈現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進而排列組合成為各種不同的電子,各種不同的電子又排列組合成為不同的原子,不同的原子再排列組合成為各種分子,不同的分子又排列組合成各種原素,譬如氫21就構成了水,這些不同原素的排列組合又構成了我們的身、心、世界,既使我們的身體,也是由72種元素所構成的,因此宇宙中的一切諸「相」,都是由這些各種不同的原素所構成的。

那麼這個「波動的能量」又是怎樣生出不同的「基本粒子」來呢?「弦論」便解釋了這個現象。

一九七四年美國施瓦茨教授和法國的施克教授兩位科學家提出來的「弦論」,主張要是用放大倍數極大的顯微鏡去看「基本粒子」,它中間是空的,沒有可見的東西,只有如像琴弦一般震動出來的能量,振動得越強烈,粒子的能量就越大,振動的越輕柔,粒子的能量就越小,就由於這種振動幅度的不同,便生出來不同能量的「基本粒子」來,這些不同能量的「基本粒子」,又分別排列組合成各種不同的「原子」,不同的「原子」再排列組合成各種不同的「分子」,再由這些各種不同的「分子」排列組合成各種元素,而各種元素則又排列組合成一切的事事物物出來。

上面所說的這個「波動能量」,便是佛法上所說的「一念不覺,無明妄動」的「動」,因此也佐證了佛經上所說的「萬法唯心(自性)

所造」。

 c.日本東京的科學家江本勝博士,經過十年對水的微細觀察與實驗,發現水的結晶體,其形狀能隨著人的思想語言而變化。如果用善良的心意和正面的語言去對待實驗中的水樣品,那麼這個水樣品的結晶體,其形狀就會是非常對稱而且美麗的。如果用邪惡的心意和惡毒的語言去對待實驗中的水樣品的話,那麼這個水樣品的結晶體,其形狀就會變得非常雜亂而且醜陋。

這也佐證了佛經上所講的萬法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3.「相」是虛妄不實的

(1).佛經論疏上說: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意思是,舉凡一切的「相」,因為都是暫時性的存在,所以終究是會消失的。因為不能夠永遠的存在,所以都是虛妄不實的。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意思是,一切由於內因外緣而生出來的事事物物,都只是短暫的

存在,當內因外緣散滅時,便會如同夢幻、泡影、露水、電閃一樣的

瞬間就消失的無影無蹤,我們應該這樣的去看待世間的一切事事物物。

【六祖法寶壇經】:『以知五蘊法,以及蘊中我,外現諸色相,一一音聲相』

意思是,由是可以知道,色、受、想、行、識等五蘊(後面詮釋經文中會詳細說明),甚至我們自己顯現於外的像貌,全都是有如音聲的「相」一樣,終究會消失的無影無蹤的,因此都是虛妄不實的暫存的假「相」而已。

【龐居士語錄】:『有相皆虗妄,無形實是真』。

意思是,有形相可以知道的一切事物,都會趨於滅亡,因此只是虛妄無實的曇花一現而已,唯有那無形無相的「佛」,才是真實不虛、永恆存在的。

總而言之,凡是被知道的都是「相」,「相」都是因緣(各種特定條件)會集而生出來的,暫時性存在的假「相」,不是可以永恆存在的東西,必然也會由於因緣的變動或散滅而消失的無形無「相」,於是「佛」說為虛妄不實。

因為只有那不被知道的「佛、如來」才是「不生不滅」的永恆存

在,所以說為真實不虛的。

【中觀論疏】:『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

意思是;因緣集會所生出來的一切萬法,當因緣散滅時便會空無所有,也不過空有一個虛假不實的名稱而已。

(2).科學上的佐證。

a.由上面所說的「弦論」,我們知道宇宙的一切萬物,全是由「基本粒子」中弦樣的振動而生出來的,也就是說是由於我們的心「一念不覺,無明妄動」這樣的因緣所變現出來的,當因緣變動或是散滅的時候,必然是會消失的無影無縱的,都是不能夠永恆存在的假「相」而已。

b.「全息理論」是由倫敦大學物理學家David Bohm(戴維•波姆)博士所提出來的,他說我們這個宇宙,看起來好像是很真實的,人畜魚鳥,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一切的萬物我們都能夠看得見或是摸得着,其實,這只是一種假象,為什麼呢?因為整個的宇宙就好像是一幅全息的照片,可能只是另外一個更高維度「時空」的世界,所投射到我們這個三維度「時空」的世界中來的投影而已。因此,我們以為的現實,只不過是一個投影的假「相」罷了。

c.史坦福大學的腦神經學家Karl Pribram,在腦科學上發現了跟波姆的全息理論一樣的結果,因此Pribram相信頭腦本身就有如一個全像攝影機,使用全像式原理,把經由感官所接收到的波動,轉變成我們內在知覺的世界,而且有大量的證據顯示,腦部的確是使用全像式的原理來進行操作的。

就拿我們看到的一個紅花來說,實際上是人的眼睛接收到由紅花所反射出來的一種特定振動的光波,經由視神經系統傳送到大腦,經過大腦的運作,把它翻譯成為紅花的「相」出來。因此,凡是由眼、耳、鼻、舌、身、意等所感知到而生出來的「相」,可以說都是經由大腦翻譯出來的。既然這些「相」都是由大腦變現出來的,那麼這些「相」必然都是經由各種特定條件會集後才有的,一旦各種特定條件變動、散壞,這些「相」便會消失不見的,因此只是「虛假」的暫時性的存在。又因為眾生能夠接收到的光波、聲波等等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經由大腦翻譯出來的「相」,也是與原物有着相當大的差距的,所以是「不實」的。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一∙『照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像光明照破黑暗一樣的洞然觀照到的。

二∙『五蘊皆空』

(一).五蘊;

「五蘊」的蘊有聚集、範疇的意思,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等五者的總名稱。色蘊是屬於構成物質世界的範疇,而受、想、行、識四蘊則是屬於構成精神作用的範疇。既然稱之為「五蘊」,那便表示是由五個蘊聚集而成的,不是原來就有的,因此這「五蘊」必然是緣來則聚,緣去則散的。請想我們自己的身體尚且是有生有滅的暫時性的存在,那麼構成我們身心的五蘊,更是應該如此的了。

1∙色蘊: 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種感覺器官,所覺、所知到的一切事物,舉凡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動物、植物、礦物等等的,這一切事物都是物質現象,因此它是有形相的,佔有空間的,既然佔有「空間」,便離不開「時間」,因為「空間」與「時間」是相生相成的,譬如「光年」,便是用光在「空間」走的距離來表示「時間」的,因此一切物質現象,都是隨着時間的流走而流走,遵循着生、住、異、滅的自然法則,由生而住而異而滅的,只是暫時性的存在而已。

再說,色蘊既然是因緣集會而有的,必然也會由於因緣散滅而消失,因此這只是一時的假「相」,並不能夠永遠不變的存在着,也就是說色蘊無「自性」,終究會歸於「空」的。

【五事毗婆沙論】: 『問:依何義故說之為色?答:漸次積集,漸次散壞,種種生長,會遇怨或親,便能壞能成,皆是色義。』

意思是;問道:依照什麼定義說之為色?答道:漸次積集,也會漸次散壞,一切萬法種種的生長,都會遇到惡、善等因緣,遇到惡緣便會散壞,遇到善緣就能生長,因此,凡是能聚集、能散壞的東西都定義為色蘊。

2∙受蘊:就是在感覺上和感情上,自心中的感受,這種感受大別為三種,即是苦受、樂受、捨(不苦不樂)受。譬如當我們聽到好聽的音樂時,便覺得十分悅耳,當我們聽到難聽的噪音時,就覺得非常的刺耳,這就是「受」,凡是由自心所感受到的林林總總,即稱之為「受蘊」。

其實,無論苦受、樂受、捨受,也都是隨緣而變的,不是永恆存

在的,譬如一個你喜歡吃的東西,吃多了你就不再喜歡吃了,同樣的「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覺其臭」,因此「受蘊」也是變動不停的,只是暫時存在的假「相」而已,不能夠永恆的存在,就因為沒有一個可以永恆存在的「自性」,所以終究是會歸於空的。

3∙想蘊:是指自心中的知覺、觀念、印象、思想、記憶等等。當「想蘊」接受了受蘊的感受時,便會純粹的站在自私的立場,構建了自己的觀念,接着便是「想」用什麼方法去佔有自己所喜愛的,或者是「想」用什麼手段去除掉自己所惱厭的,於是造惡、造善的業因,便都因為有「想」而生出來的。

這裡請想一想,當我們活着的時候會「想」,人死了還會「想」嗎?因此這個「想蘊」也只是個暫時存在的假「相」而已,不能夠永恆的存在,就因為沒又一個可以永恆存在的「自性」,終究會歸於空的。

4∙行蘊:行是「造作」、「行為」的意思,也就是說根據「想蘊」的決定,如何在身、口、意上付之於行動,因此造作出了善因或者惡因出來。但是無論是善因或是惡因,都是業因,有業因必然會遭受到業報的。生時能夠有所行動,死時還能夠行動嗎?因此「行蘊」也不過是暫時性存在的假「相」,就因為沒有一個可以永恆存在的「自性」,終究會歸於空的。

5∙識蘊:識是經過分析與分類而生起的一種了解與分別的心理作用,早期佛教分識為六種,曰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用以了解分別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到了大乘佛教的時代,在六識後又建立了末那識、阿賴耶二識,而發展成為八識。

受、想、行三蘊都是以識蘊為基礎,因此識蘊是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我們眼、耳、鼻、舌、身所認識到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都只是一切事物的原始資訊,究竟是什麼,它們也不知道,必須移送到意識中去,意識才能夠分辨、了解出那是何事何物。意識又可以細分為前五識、第六識(意識)、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

前五識就是我們五官面對一切境界時,所得到的一切有關資訊,這些資訊都傳送到第六識中去,第六識便分門別類的加以識別為何事何物,再將這些識別移送到第七識去,第七識永遠作着思慮、度量的事情,又因為它存有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的原因,所以它是自私的,它是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思慮、度量一切的,因此它的決定便會造作出善、惡等的業因來,而第八識則恆常記錄着這些業因,等到自己命終,第八識則又依照這些業因,讓自己得到應該投生何道的果報,生死輪迴由是而來。

這些意識,屬於精神層面,不會因為眾生肉體的死亡而消失,它也就是禪宗所謂的「自性」,下文中會再加說明。

   二∙『皆空

這裡的「空」,指的不但是「世間空」被空(作盪滌解)掉了,並且連「出世間空」也被空掉了的那個空無所空的,佛所本具的「佛界空、無相」的境界,才是本經所說的「空」,也是佛經中所謂的「佛」、「涅槃」、「佛性」、「如來」、「法性」、「實相」、「真如」、「真空」、「法界」、「法身」等等,這些名詞都是指那個含藏着無數個生生滅滅宇宙的,不可思議的永恆不變動的「佛界空、佛、佛性、法身、如來」。在本經中的「深般若波羅蜜多」、「究竟涅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都是這個「空」的異名。

筆者為了易於了解起見,將「空」分為三種而加以說明:

(一).凡夫所修的「世間空」

當凡夫離開了所有「相」後,「相」就沒有了,剩下來的應該是相對的「無相」才對,但是因為沒有了相對的「相」,「無相」便也不再成其為「無相」,所以便形成了沒有「相」,也沒有「無相」的什麼都沒有的「世間空」的境界,這個境界較之於世間的紛紛擾擾,倒也無比的清靜、沒有一切煩惱、非常的舒適,於是有些眾生便誤以為這就是佛經上所說的「空」了,便耽溺在這個什麼都沒有的「世間空」中,以致於不能夠超越出這個「世間」,這也就是「世間的般若」所證到的「世間空」的境界。

(二).二乘聖賢所修的「出世間空」:

二乘聖賢知道這個什麼都沒有的「世間空」,仍然是被自己所知道的,否則怎麼知道那是什麼都沒有的呢?既然是「被知道」的,便都是「相」,有「相」就不可能是「空」,於是便把這個什麼都沒有的「世間空」再次空掉,就超越了「世間」而證到「出世間」的「出世間空」去了,「出世間空」的這個境界,是連「世間空」都空掉了的境界,更不用說「世間」的生死輪迴等這些苦厄了,當然是不會再有這些「世間」的生死輪迴等苦厄的存在。而且這個「出世間空」,不但沒有「世間」的一切煩惱,還是個無比清淨與常時快樂的世界,二乘的聲聞、緣覺等的聖賢們,便誤認為這個「出世間空」就是佛所說的「空」的境界,也正是自己厭惡生死而欣求安樂的終極目標,於是就安住於其中,以致脫離不了這個「出世間空」而不能夠成佛,這也是「出世間的般若」所證入的「出世間空」的境界。

(三).菩薩所修的「佛界空」:

菩薩們知道,「出世間空」本來是完全無「相」的,但是因為二乘的聖賢們誤認為那就是「佛」所說的「空」而安住其中,因此在已經「無相」的「出世間空」中,卻又於不知不覺中餘留下來有個可以安住的對象,這個對象,依然是個極其微細而且很難覺察的「相」,也可以說這個「出世間空」並沒有百分之百的清除掉一切「相」,正如筆者上面所舉「純水的大佛海」的譬喻,這依然是純水+極其輕微難察的雜質,只要純水中有雜質,不論這個雜質有多麼的輕微難察,雜質就是雜質,都會由於比重的不同,不能夠向上回昇到「純水的佛海」中去是一樣的道理,因此菩薩們看透了這一點,不但離開了「世間空」,而且還離開了「出世間空」,於是便超越了「世間」與「出世間」而證入「佛界」中去了,這也就是「無上般若」所證入的「佛界空」的境界,經中也稱為「真空」等等。

本經文中的「空」,指的就是「觀自在菩薩」所證入的佛所本具

的「佛界空(真空)」,「佛界空(真空)」是空的不能再空了的「空」,也就是百分之百的「無相」,在這個「無相」中,因為沒有因緣等那些特定條件等「相」的存在,所以是永恆不會變動的存在,而不是暫時性的存在。同理,在「佛界空(真空)」中,是百分之百的沒有「五蘊」等「相」的存在,否則就不是「空」了,同時由於「五蘊」乃是因緣集會所生出來的,當因緣散滅時就會消失的空而無「相」,「五蘊」的本性原來就是如此的,也就是說「五蘊」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自性」,而是「無自性」的,「無自性」故空,因此經中說為『照見五蘊皆空』。

 (四).佛經論疏上說;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七】:『天王!是名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真如、實際、無分別相、不思議界,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

意思是;天王!因此稱為實相般若波羅蜜多(即是深般若波羅蜜多)、真如、實際、無分別相、不思議界,也稱為「真空(佛界空)」和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等。

【金剛經如是經義】:『如來真空無我。性體湛然清淨。』

意思是,「如來(佛)」的「真空(佛界空)」中,沒有我、人、他、它等「相」,「性體(佛性)」是湛然清淨(空、無相)的。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卷第一】:『云何當得聞說甚深真空無相無願法時。一切無有驚怖退沒故。』

意思是;為什麼說,當得以聞說甚深的「真空」、「無相」、「無願」等的佛法的時候,便是對一切都沒有驚、怖、退、沒的原故,因為「真空」是無相的,無相中當然沒有驚、怖、退、沒等「相」了。

【起信論疏筆削記卷第三】:『真空無相者。即色即空。空病亦

空。故言真空。離一切相故云無相般若等等。』

意思是;所謂的「真空、無相(佛界空)」,是說就在色「相」上而離開色「相」的「世間空」,以及二乘聖賢所執的「出世間空」,都有一個「空」的「相」在那裡,如人有病一樣,因此說為「空」病,如果把這些「空」病也空掉的話,便是百分之百的「無相」,就叫做「真空(佛界空)」了。因為「真空(佛界空)」是離開了一切「相」的原故,所以也叫做「無相」、「般若」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解】: 『有相即眾生。無相即佛。』

意思是;有「相」便是眾生,無「相」就是佛。因此,「真空(佛界空)」即是「無相」,「無相」即是「佛」

(五).科學上的佐證

美國NASA的奧敦沃博士說:當物理學家講到這個「空」字的時候,不是我們平常觀念中以為的,「空」便是什麼都沒有,而物理學家們心中真正意義上的「空」,是那個在宇宙尚未形成以前,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連「空」也都沒有的那個狀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空」,並不是我們一般人心目中所想的什麼都沒有的空無狀態。

這佐證了「空」是沒有「時間」、「空間」以及「空相」等「相」的。

   (六).佛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四】:『佛告善現:「覺義、實義、薄伽梵義,故名佛陀。』

   意思是:佛告訴善現;菩提(覺義)、法性(實義)、世尊(薄

伽梵義),即名為佛。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二】:『 覺一切法故,名之為佛。』

意思是;覺知一切萬法的本性本來就是「空」,因此名之為「佛」,也就是說,「空」即是「佛」。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九】: 『是故如來如其空性覺一切法。』

意思是;因此如來(佛十號之一)如其「空性(空的本性)」而覺知一切萬法皆「空」。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六】:『善男子。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菩薩摩訶薩能覺一切無量煩惱。既覺了已。令諸煩惱無所能為。是故名佛。以是覺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是故名佛。』

意思是;善男子!譬如有人發現有賊了,那麼賊便無所能為了,大菩薩們能夠覺知到一切的無量煩惱,既然覺知到那是煩惱,那麼煩惱一樣的便無所能為了,因此這些大菩薩們可以稱為「佛」,也因為能夠如此,所以生、老、病、死都無所能為,因此稱為「佛」。

由上列經文可知,「佛」即是「覺」、「無相」、「空」。

「佛」是梵語,翻譯為「覺者」,意思是「佛」是「覺知者」,相對的我們一切眾生以及萬法都是「被覺知者」,「覺知者」的特性就是不能夠被覺知到,如果能夠被覺知到的話,那就不成其為「覺知者」而是「被覺知者」了,這正是皮之不存,毛將焉覆的道理。

也許有人會懷疑,我們為什麼是「被覺知者」呢?我看、我聽、我嗅、我吃、我說、我觸摸、我思想,這些都是我在覺知的,明明覺知的是「我」,怎麼能說「我」是「被覺知者」呢?但是請仔細的想一想,既然知道那個覺知的是「我」,那麼這個「我」,豈不也是被自己所覺知到的,因此這個「我」,仍然是屬於「被覺知者」的範疇中。如果連「我」本身都是屬於「被覺知者」的範疇中,那麼被「我」所覺知的對象更應該是屬於「被覺知者」的範疇了。

   講到這裡,也許又有人懷疑,既然「覺知者」不能夠被我們所覺知到,又怎麼知道真的有「佛」呢?

   其實,如果使用「排除法」,能夠排除掉一切的「被覺知者」的話,那麼剩下來的便應該是「覺知者」,也就是「佛」了!

同時,在過去的幾千年中,曾經有過許許多多的高僧大德,就用這個方法而證見了「佛」,也許你會懷疑「佛」是無形無相的,又如何能夠證見呢?要知道當你修到某個程度時,「佛」會讓你直覺到祂的存在,而不是讓你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去覺知到祂的。

「被覺知者」實在是太多太多了,舉凡被知道的、被感覺到的、被想到的一切對象都是「被覺知者」,於是佛經中為了方便起見,統統稱之為「相」,也就是說,凡是「被覺知」到的對象都是「相」。

1.佛無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十號之一)。』又『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意思是:佛告訴須菩提,舉凡所有的「相」,都是虛妄不實的,如果能夠見到「諸相(包括相及非相)」,不再成其為「相」的時候,也就是說心中完全「無相」的話,就見到「佛、如來」的境界了。又說,離去一切「諸相(包括相與非相)」,也就是完全的「無相」,即稱之為「佛」。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六】:『一切無相,是則佛真體。若能如是觀,諸法甚深義,則見一切佛,法身真實相。』

意思是:一切「無相」,便是佛的真正的本體(佛性),如果能夠這樣的去觀照,就會觀照到諸法(一切的事事物物)很深層的意義,於是便能夠見(古現字)一切諸「佛」了,「法身、佛」的真實相就是「空」而「無相」。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佛法身者不可思議,無相無形』。

意思是;「佛」的法身不可思議,無相無形。也就是說「佛」的

法身以無相無形為其「相」。

【大方廣佛華嚴經】:『譬如真如,無相為相』。

意思是,譬如「真如(佛)」,以「無相」為「相」。

【維摩詰所說經卷中】:『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三。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

意思是:深慧菩薩說;這個「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乃是三個能夠解脫到「涅槃(真空)」的三個法門。但是由於「空」即是「無相」,「無相」即是「無作」,如果能夠做到「空」、「無相」、「無作」的任何一個的話,則不再有心、意、識等所分別出來的「相」,便解脫到「空」、「無相」、「無作」的「涅槃」了。

由以上各經文可知,「無相」即是「佛」,因此,只要能夠排除了一切「相」,「佛」便現前了,但是如此無數、無量、無邊的「相」,又怎樣排除得了呢?我佛慈悲,早就為一切眾生想好了一個方便善巧的方法,那便是佛在【遺教經】中所說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無論是禪宗的參禪,淨宗的一心念佛,密宗的持咒,乃至律宗的持戒等等,都是「制心一處」的展現,以一處的「相」去抵擋其他所有的「相」,那是因為心無二用的原故,等到功用純熟,再除去這一處的「相」,就「無相」了,也就是佛經中所謂的「般若」、「實相」、「空」、「涅槃」、「佛」、「如來」、「佛性」等等,總而言之,無一切「相」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

2.佛有三身

「世間」有此身必然有相對的他身,而且還有如果有此身便不能夠同時具有他身的限制,因為「佛」是超越了「世間」的,所以不受「世間」的一切限制,因此「佛」既可以有「法身」,也可以有「報身」和「化身」。

又因為「佛」也超越了「出世間」的絕對只有此身沒有他身的這樣限制,所以「佛」可以同時具有法身、報身、化身等三身。

什麼是「法身」?「法身」也稱為「法身佛」,是「佛」存在於「佛」的世界時,純粹「無相」,一切平等的境界。

什麼是「報身」?「報身」也稱為「報身佛」,是「佛」在「出世間」為二乘聖賢以及菩薩說法時,所示現的無限莊嚴的相貌。

什麼是「化身」?「化身」也稱為「化身佛」,是佛在十方無數的世界中,為一切眾生說法時,所示現出各如其類的相貌。

因此,佛有法身、報身、化身三身,三身同是一體,隨類示現,隱則是法身,現即是報身與化身,自在的是隱是現。

【合部金光明經三身分別品】:『佛言。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一切如來有三種身。菩薩摩訶薩皆應當知。何者為三。一者化身。二者應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菩薩了別化身。善男子。如來昔在修行地中。為一切眾生修種種法。是諸修法至修行滿。修行力故而得自在。自在力故隨眾生心。隨眾生行。隨眾生界。多種了別不待時不過時。處所相應。時相應。行相應。說法相應。現種種身。是名化身。善男子。是諸佛如來。為諸菩薩得通達故說於真諦。為通達生死涅槃一味故。身見眾生怖畏歡喜故。為無邊佛法而作本故。如來相應如如如如智願力故。是身得現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背圓光。是名應身。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了別法身。為欲滅除一切諸煩惱等障。為欲具足一切諸善法故。惟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

意思是;佛說;各位善男子(聽聞佛法的人,佛都稱其為善男子)!請注意的聽仔細的想,我將為你們分別的解說,各位善男子、大菩薩們!一切「如來(佛十號之一)」有三種身,一是化身,二是應身,三是法身,這樣的三身都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簡稱菩提、佛)。

「如來」過去在因地(沒有成佛以前,所修行的地方)修行時,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修種種不同的佛法,等到修行圓滿,因為修行力的原故而得以自在,能夠隨順眾生的不同,而現種種不同的身相,稱為佛的化身。又「諸佛、如來」為了能夠讓諸菩薩得以通達佛法,並且體悟得生死、涅槃一味,無二無別的無二法門,作為無邊佛法的修行根本起見,便示現了這個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背圓光之身,稱為佛的應身(也稱為報身),善男子!為什麼說大菩薩們是了知法身的呢?那是因為大菩薩知道,為了滅除一切的煩惱等障,為了具足一切善法的原故,唯有修得如如如如智(如如者一切平等之義),才能夠稱為「佛」的法身。

又依【金光明經】所說,法身佛與報身佛是其真身。為了度化大乘的菩薩而示現的佛身,相好具足、威光殊勝,則稱為應身(報身的異名)。佛隨着眾生的不同而現出各如其類的,種種不同的身形,或人、或天、或龍、或鬼等如同世間的色像,就稱為化身。這三身都以真身為本,依真身起應身,依應身起化身。

【宗鏡錄卷第八十九】:『夫諸佛唯一法身。云何說三身差別。答。約用分三。其體常一。識論云。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即報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

意思是;諸佛只有一個法身,為什麼又說有三身呢?答道;就其功用而言,可以分為三者,就其本體而言,只有一個。【成唯識論】中說;法身有不同的三相,一個是自性身,是說如來真淨的法界,另外的受用身(報身的異名)及變化身是一切平等的依存處。這個真淨法界因為離開了諸「相」,所以是寂然「真空」而「無相」,有理及無理的言論永斷,具有無邊無際永恆存在的功德,是一切平等無二的「佛性」境界(在佛界稱為佛性,在世、出世間稱為自性),也稱為法身,是大功德法(惡盡言功,善滿曰德)所依止的原故。二是受用身,又分為自受用身與他受用身兩種,其一是所謂的自受用身,是說諸如來,因為修集了無量的福慧資糧,所以生起了無邊真實的功德,以及極其圓(周遍十方世界)、淨(無有煩惱)、常(無有生滅)、遍(恆常遍滿十方)的色(以無色為色)身,相續湛然,極盡未來時光,都是恒自受用廣大法樂(行善積德以自娛,是曰法樂)。其二是所謂的他受用身,是說諸如來,由平等智(實智平等,永斷惑障),示現了微妙清淨的功德身,居住於純淨土,為住十地(菩薩所證的十個位階)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講說佛法),除去大眾有所疑難之處,讓他們受用到大乘的法樂。其三是變化身,是說諸位如來。由成事智(即成所作智,為了利益一切凡夫、二乘,用以成就種種變化事宜的智慧,像如來示現的化身、化土及各種神通,都是成所作智的作用),變現無量無數的各隨其類的化身,居住於淨穢土(即凡聖同居土,人、天、凡夫及聲聞、緣覺等聖者,同居之國土)。此又分為淨穢二種,如娑婆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是同居之穢土,如西方極樂世界是同居之淨土,為那些還沒有登地(菩薩之階位有十地、等覺、妙覺等,登其中十地之位謂之登地)的諸菩薩眾,以及二乘的聲聞、緣覺等,稱量他們的機宜所在,然後現出種種圓通,方便善巧的為他們講說佛法,讓他們各自都能夠獲得利樂自己的事。

3∙「佛、佛界」是整體性存在的型態

筆者為什麼把「法身、佛法界、佛性」比喻為大海呢?因為在「佛界」中,乃是無數諸佛同成為一個整體性存在的「法身、如來、佛」。

 a .佛經論疏上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去、來、現在一切諸佛同一體性』

意思是,過去、未來、現在的一切諸佛都是同一體性(其體性同一而沒有差別,也即是整體性)。

【金光明最勝王經】:『善男子!一切諸佛於第一身,與諸佛同事;於第二身,與諸佛同意;於第三身,與諸佛同體。』

意思是,善男子!一切諸佛於第一佛身(化身),都是作化度眾生的事,乃是與諸佛所做的是同一樣的事。於第二佛身(報身),化度二乘聖賢與菩薩,乃是與諸佛同一個意念,於第三佛身(法身),如如之體,則是與諸佛同一體性。

【圓覺經近釋】:『無上妙覺流出十方一切如來。故與諸佛同體平等。』

意思是,無上妙覺(如來所得之覺體,不可思議,最勝而無有過之者,故稱無上妙覺)流出十方世界的一切「如來(佛的十號之一)」,因此「如來」與諸佛同一體性,平等平等。

【愣嚴經集註】:『自則三德圓證,他則諸佛同體。』

意思是,「如來」對自己而言則三德(法身、般若、解脫)圓證,對其他諸佛而言則是同一體性。

【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

意思是,一切諸佛唯是一個法身(如來、體性)。

【耳根圓通法門】:『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分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生同一悲仰。』

意思是;既然緣生又緣滅的「五蘊」的「相」都完全的空掉了,自然 「佛性」便會現前,於是就超越了有生死輪迴之苦的「世間」和永生常樂的「出世間」,而到達了「佛界、佛性、如來」,「覺性(佛性)」圓明,洞徹十方世界,獲得兩個殊勝無比的事,一個是上與諸佛的本妙覺心合而為一,同成「如來」,因此和「如來」具有同樣大慈的力量。另一個則是下和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向中,一切天、人、夜叉、畜生、餓鬼、地獄中的眾生,同樣的感受到他們所仰望着脫離痛苦的心情。

這也就是說在「佛界、佛性、如來」中,諸佛既可以與「如來」合為整體性的存在,也可以與眾生同為個體性的存在。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是善男子已生如來法身中,與諸如來同一名號。』

意思是:這個大德已經出生在「如來」的法身(佛界)中,和諸「如來(諸佛)」同一名號,都稱為「如來」!

【永嘉證道歌】:『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

意思是:一性(佛性)便圓通了一切性(自性),一法(整體性存在)就遍含了一切法(個體性存在),有如一個天上的月,變普現了一切水中的月,一切水中的月則都攝歸於天上的月,諸佛法身(整體性存在的如來)進入我的「自性(個體性存在)」中,於是我的「自性(個體性的存在)」,便與諸佛共同合成為「如來(整體性的存在)」。

b .科學上的佐證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加來道雄(michio kaku)的一個試驗,已經證實,超越我們三度時空世界以上的四度時空的世界,是一個整體性存在的世界,因此自四度時空以上都是整體性存在的世界。

   4∙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因為不論「出世間」及「世間」的眾生,都譬如是純水含有雜質,所以其「自性」仍然是如同「佛性」一樣的都是純水,都是h201,只不過含有雜質而已,因此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有「佛性」不等於成佛,「佛性」是成「佛」的基因,因為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基因,所以一切眾生都能夠成「佛」。

這個一切眾生與生俱來的「佛性」,在禪宗稱為「自性」,因為「自性」與「佛性」本質上雖然相同,但是力用上卻有天壤之別,所以在一切眾生便稱之為「自性」,在「佛」就稱之為「佛性」,禪宗認為是「相」遮蔽住了一切眾生的「自性」,以至「自性」不能夠顯現出來,只要除淨了「相」,「自性」便會現前,「自性」的本體就是「佛性」。

「自性」是不會隨着一切眾生的死亡而消失的,眾生輪迴到那裡它就又跟到那裡,當眾生成佛時,「自性」便回歸到「佛性」中,因此只有一切眾生才有這個永恆不會變動或消失的「自性」。

至於一切的事事物物(萬法)是沒有「自性」的,因為一切萬法都是由各種特定條件(因緣)所構成的,一旦這些特定條件有所變動或消失,萬法也會跟着變動或消失,所以萬法只是暫時性存在的假「相」,那麼當「相」消失後,到那裡去了?可以說「相」是回歸到原本無「相」的「空」中去了,因為「相」沒有一個永不變動永恆存在的「自性」,所以經中說一切萬法都「無自性」,「無自性」故空。

(請詳拙著"六祖法寶壇經詮釋")

a.佛經上說

【大般涅槃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意思是;一切的眾生都具有「佛性」。

【大方廣佛華嚴經】:『決定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意思是;決定的宣說,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性」。

b.現代科學上的佐證

有如全息照片所照的一個人像,全息照片的底片上,是看不見有什麼影像的,但是這個底片用激光一照射,便顯現出這個人的影像來。最奇妙的是把這個底片,一分為二,將其中的半個底片用激光去照射,按我們的常理,顯現出來的應該是半個人像,但是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而是在半個底片大的面積上,卻顯出了整個的人像,即使將這個底片撕成無數碎片,拿出其中的一個碎片,用激光去照射,在碎片這樣小的面積裡,顯示出來的卻也是如同碎片一樣小的整個的人像。

假設「佛性、如來」是一張全息照片,那麼我們的「自性(眾生具有的佛性,稱為自性)」就有如從「佛性」的全息照片中,剝落下來的一片極小的碎屑,這個極小的碎屑經過激光的照射,顯現出來的卻是極小碎屑那麼樣大的一整個「佛性」,因此就不難了解,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了。

   三∙『度一切苦厄』

苦是內在的苦楚,厄是外在的災厄,一旦證入了「佛」本具的「真空(佛界空)」中,便洞然照見構成我們身心的「五蘊」,乃是因緣集會所生出來的,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性」,也就是因為「無自性」,所以只是暫時性的存在,終究會隨着因緣的散滅而歸於空的。

再說身心都已經空掉了,更何況那些由身心所感受到的苦厄,當然更是不存在的了。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被尊為智慧第一,觀世音菩薩告訴舍利子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此處所謂的「空」,指的是連「出世間空」也空掉了的「佛界空、

真空、佛、佛性」,「佛界空、真空、佛、佛性」是純粹「無相」的,就因為是純粹的「無相、真空」,所以分別心無從生起,沒有了分別心就沒有色、空的分別,因此佛經上將色、空等說之為絕對的「平等」。又譬喻「空(真空)」為金,「色」為金戒子、金耳環、金器等等,其「相」雖然有千千萬萬種的不同,但是其「性」唯金而已。

前面觀自在菩薩告訴我們,如果能夠「照見五蘊皆空」,便能夠「度一切苦厄」的事實,現在觀自在菩薩又告訴我們,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方法,去「照見」「真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二乘聖賢所證入的不二境界。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菩薩證入「佛(法身佛)」的一切平等的境界。

現在把「色」比喻為養子,「空」比喻為親子,二乘聖賢的境界則是養子不異親子,親子不異養子,細思起來,這是將二者合而為一,在無分別(喻為一)中還有些許有分別(喻為二)的影子,因此還不是百分之百的「無相」,於是就只是聖賢而不能夠成為菩薩。

菩薩的境界則是養子即是親子,細思起來這本來就是一(無分別),在有分別(二)中乃是完全無所分別的一切平等,也就是百分之百的「無相」,因此才能夠成「佛」的。

要知道,只要一有分別便會有「相」生出來,雖然二乘聖賢的分別(有安住的對象)是非常非常的小,然而不管這個「相」有多麼小,只要不是百分之百的「無相」,就不能夠成「佛」。因此衷心的祈望各位大德們,都能夠參透這點而成「佛」!

任何般若法門的修行,幾乎全都是用離開一切諸「相」的方法,證見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境界,也就是證見了「出世間空」,這是二乘聖賢的境界。

大乘的菩薩,所以要「上求佛道」乃是為了「下化眾生」,因此不會自求多福的住於「出世間空」,而是再行離開這個「出世間空」,繼續修行的結果,便證入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界空、真空」中,這時就與諸「佛」同成為一個整體性存在的「如來(佛)」了!

一∙佛經論疏上說

【大乘莊嚴經論】:『經言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為對治自相分別故。』

意思是;經中說「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是為了針對消除眾生執著於自相(五蘊、空、無我)而說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一疑空滅色故。以色即是空遣之。二疑空異色故。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遣之。三疑空是物。今明空即是色故非別有空也。』

意思是;第一,眾生誤以為是「空」滅掉了「色」,「色」才消失的,因此用「色」即是「空」而消除之。第二,眾生誤以為「空」是「空」,「色」是「色」,兩者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而消除之。第三,眾生誤以為「空」是相對於「色」而生的,因此明示「空即是色」,並非另有一個「空」存在於「色」之外。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疏】:『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者。為二乘人。滅色取空。不知空是自心。心外見有空境見境心礙礙。即名為色。故言空不異色。色即是空者。』

意思是;所謂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因為二乘人滅除了「世間」的色相卻又執取在「出世間空」的「空相」上,不知道自心(自性)如同佛性,原本就是「空(真空)」,如果以為自心以外還有一個「空」的境界(相)的話,自心就會執著在這個障礙上,這個障礙便叫做「色相」,所以「佛」說「空不異色,色即是空」以消除之。

二.現代科學上的佐證

(一)∙當代西方科學界先驅艾德·蔡安,經過科學的研究後說:宇宙的物質,可歸納為物質、能、電荷等等,這一切最後都是歸於零的。

我們把物質等理解為「色」,把能、電荷等能量理解為「空」,那麼「色」與「空」這一切最後都是歸於0的,也就是說,「色」與「空」都是0,這便佐證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經文。

(二).美國NASA太空物理學家斯丹奧敦沃博士說;物質可以從純能量中產生,物質也可以在真空狀態下忽然出現。

現在我們把物質等理解為「色」,把純能量等理解為「空」,那麼就可以佐證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這句經文。

(三). 愛因斯坦的質能守恆定律所講的,是在一定條件下,能量(空)可以凝聚成有質量的物質(色),有質量的物質(色)也可以分解為能量(空)。

這個守恆公式是:E=mc2  

c是光的速度,即每秒約三十萬公里;E是能量;m是質量。

這個公式表示的是,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也就是說「物質(色)」可以從「能量(空)」中生出來。反過來公式可以變為;m=E/c2,則這個公式表示的卻是,「能量(空)」也可以生出「物質(色)」來。

這也佐證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句經文。

   (四).現代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也佐證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這句經文。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行、識等其餘的四蘊,也都是這樣的,就以受蘊來說,也是用「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這樣的方法,來除去「受」蘊這個「相」的,其餘各蘊均可類推。

總之,修行要從五蘊的「相」上下手,只要能夠百分之百的空掉五蘊便是「無相」,「無相」即是「真空、佛、如來」。

(實修方法請見拙著"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實修詮釋"一文)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舍利子!這些色、受、想、行、識等諸蘊,都是「空(真空)」的「相」,是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的。但是「空(真空)」的「性(佛性)」,卻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也就是說;「真空、佛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

一.「真空、佛性」是「不生不滅」的.

在我們這個世界裡,在我們有限的歲月中,所看到的全是人生人死,花開花謝,潮起潮落,夜來日去,四時交替,與山河大地和日月星辰相較,總是這麼「無常的」的在變動着,但是在「佛性、如來」無限時光的「恆常」看來,即使是山河大地,也是無數次的滄海變桑田,桑田又變為大海的變動着,日月星辰也是無數次的生了又滅,滅了又生的不停的變動着,既使是宇宙也是不停生生滅滅着的。

因為只有「佛性、如來」才是「恆常」的存在,所以佛經中將這種「恆常」的存在,說為「不生不滅」。

(一).就物質與精神而言;

「世間」有物質也有精神,物質有生必有滅。精神(此處的精神指的是眾生的意識、自性)則是不滅的,只不過是由此生輪迴到另一生而已,當眾生成「佛」時,自性便回歸到「佛性」中去了。

「出世間」則超越了「世間」的物質,只有精神(意識、自性),而且「出世間」的精神(意識、自性)也不再輪迴而是永恆的「生」。

「佛界、佛」則又超越了「出世間」的精神(意識),也就是說,「佛界、佛」沒有了物質等「相」的存在,而眾生的「自性」也回歸到「佛性」中,因此沒有「世間」的生滅、輪迴等「相」,也沒有「出世間」有生無滅的「相」,於是佛經中說為『不生不滅』。

(二).就存在的型態而言;

「世間」的一切都是相對型態的存在,有「生」必有「滅」。

「出世間」的一切都是絕對型態的存在,也就是說超越了「世間」的有「生」有「滅」而只有「生」的絕對存在。

「佛界」不但超越了「世間」,又超越了「出世間」,因此既不是相對型態的存在,也不是絕對型態的存在,而是無「對」型態的存在,也就是說,既沒有「世間」的有「生」必有「滅」等的存在,也沒有「出世間」的絕對只有「生」的存在。

請想,「佛界」既然沒有「生」的存在,當然也就沒有「滅」可言了,又因為沒有了「生」,那麼「滅」也不再成其為「滅」,所以是既沒有「生」的存在,也就沒有「滅」的存在。換句話說,就是既然沒有「生」過,當然也就沒有所謂的「滅」了,於是佛經中說為『不生不滅』。

(三).就運動而言,「世間」的眾生總是循着「生、老、病、死」的軌跡而不停的變動着,而且世間的一切事物也是循着「生、住、異、滅」的軌跡在不停的變動着。換句話說,「世間」的眾生總是在「生」與「死」的兩點間不停的變動着,「世間」的一切事物總是在「生」與「滅」的兩點間不停的變動着,等到變動到終點,就會趨於死、滅的。

「出世間」則是超越了「世間」眾生的「老、病、死」以及一切事物的「住、異、滅」等變動,而只是循着「生」的一個直線,單向的不停的變動着,永不停止。

「佛界」則是超越了「世間」與「出世間」的運動法則,而是只在一個點上,根本的不變動,因此既沒有眾生「生、老、病、死」與一切事物「生、住、異、滅」等的變動,也沒有「生」的單向永不停止的變動,因此佛經上說為:『不生不滅』。

在佛經中「真空、佛、佛性、如來」,又稱為「深般若波羅蜜多」、「究竟涅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身佛」或「如來」,含藏着無數個宇宙在其中,儘管這些無數個宇宙是生了又滅,滅了又生的生、滅不已,但是「真空、佛、佛性、如來」卻是永遠不生也不滅的,於是佛經中說為『不生不滅』。

換句話說;因為「佛界、佛性、佛」是超越了物質與能量層面的,所以沒有物質與能量等互變所顯現的生、滅等「相」,就因為沒有生、滅等「相」,所以佛經中說為『不生不滅』。

1.佛經論疏上說: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復次,善現!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法不生不滅』

意思是;再其次,善現(須菩提的另一個譯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真空),相對於因緣所生,有生必有滅的一切萬法來說,「深般若波羅蜜多、真空」是不生不滅的。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復次,舍利弗!汝問:

云何名佛,云何觀佛者,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是名為

佛。』。

意思是;再其次,舍利弗!你問怎麼叫佛,怎麼觀佛等事,我告訴你,那個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沒有辦法去命名,也沒有「相」的就叫做佛。

【大般泥洹經】:『其實如來不生不滅。』

意思是:其實如來(佛的十個名號中的一個)是不生不滅的。

2.現代科學上的佐證

(1)守恆定律

a.物理學家提出了「守恆定律」,是說宇宙中的任何物質,在任何的物理與化學反應中,其質量的總數是不變的,例如在化學反應中,只不過是物質中原子的重新排列而已,原子在化學反應的前後,其數量是不變的。也就是說;物質(萬法)都是因為特定的因緣才發生反應與變化的,但是其原本的質量不變。

這佐證了從「佛性、自性」中所流出的萬法,盡管不停的由此至彼,由生到滅的變動着,但是「佛性、自性」則是「不生不滅」的。

b.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公式,是說物質可以轉換為能量,能量也可以轉換為物質。

「佛性」有如是無限大的能量,本質是不變不動的,但是其作用則可以由部分能量轉換為物質,物質滅後又回歸到無限大的能量中來,部分能量的變動,就無限大的概念來說,等於是0變動,因此不難理解,「佛性」的無限大能,是「不生也不滅」的。

二.「真空、佛性」是「不垢不淨」的

同理,「佛界」不但超越了「世間」有「淨(正面的事事物物)」,必然也有「垢(負面的事事物物)」的相對存在的型態,也超越了「出世間」的只有「淨」而無「垢」的絕對存在的型態,因此在「佛界」中是既超越了「世間」的「垢」與「淨」,也超越了「出世間」的只有「淨」,是既沒有「淨」與「垢」的相對存在的型態,也沒有「淨」的絕對存在的型態,乃是根本就沒有「垢」與「淨」等的存在,於是佛經中說為『不垢不淨』。

再說,「垢(世間的煩惱)」是垢「相」,「淨(出世間的無煩惱)」是淨「相」, 然而「佛性」是無「相」的,因此「佛性」中是既沒有「垢相」,也沒有「淨相」,所以佛經中說之為「不(無)垢不(無)淨」。

換句話說;「真空、佛、佛性、如來」是超越了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心、意識)的垢、淨等的分別「相」,因此在沒有一切諸「相」分別的「真空、佛、佛性、如來」中,一切都是平等無所分別的,也就是說;在「真空、佛、佛性」中,「垢相即是淨相,淨相即是垢相」,於是經中說為「不(無)垢不(無)淨」。

三.「真空、佛性」是「不增不減」的

「真空、佛、佛性、如來」既然「不增不減」,那麼便表示是沒有「時間」的長、短,也沒有「空間」的大、小可言的,換句話說,就是不受「時間」的長短與「空間」的大小等的限制,也就是說沒有「時間」與「空間」的存在。

(一).就時間而言;

「世間」的時間有長有短,現在的時間增一點便長一點,減一點就短一點,增一點便是未來,減一點就成過去。

「出世間」的時間超越了「世間」有長必有短的限制,而是只有長而無短,也就是說只有現在與未來。

「佛界」則又超越了「出世間」的限制,因此,時間上不但超越了「世間」的因為增、減而有所長、短的限制,也超越了「出世間」的有增無減,只長不短的限制,而是完全沒有時間長短的限制,於是現在、過去與未來,既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點上,也可以同時分別存在於現在、過去與未來中,於是佛經中說為『不增不減』。

(二).就空間而言;增一點便大一些,減一點就小一些,「世間」的空間有大也有小,「出世間」的空間有大無小,「佛界」因為既超越了「世間」,也超越了「出世間」,所以沒有「世間」空間有大必有小的限制,也沒有「出世間」空間有大無小的限制。

什麼是不受到「空間」的限制?那便是說不再有大可以包含小,小卻不能夠包含大的限制,而是大能夠包含小,小也可以包含大。同時又因為「空間」與「空間」的距離可以是0,所以可以同時出現在許多的地方。

   在此,筆者順便說一說二乘聖賢的「出世間空」,雖然超越了「世間」的生死輪迴等苦厄,身體也不再有生了有死、死了又生這等的事,心念上也只是有所變易而已,但是還沒有證入到「彼岸」的「佛界」。

就「不生不滅」來說,二乘的聖賢們,雖然身體與心念是永恆的存在了,但是心念仍然有所變易,不能夠不變動,因此還不能夠證到「不生」也「不滅」,只證得了「不生不滅」的一半而已,於是被達摩祖師說為是由此岸到彼岸的「中流」,筆者則說為「中繼站」。

就「不垢不淨」來說,二乘的聖賢們,雖然是永恆的清淨了,但是也不過是只證得了「不垢不淨」的一半而已。

就「不增不減」來說,因為二乘的聖賢們是永恆的存在,仍然要隨順着時間之軸而流向無限長,所以就表示還沒有超越了「時間」的限制。

因此,二乘聖賢所證得的「出世間空」是不究竟的,還沒有證得「佛界空、真空、佛」。

(三).佛經論疏上說:

【父子合集經】:『若無生者亦無有滅,若不生不滅即無過去現在未來建立施設。』

意思是,如果沒有「生」,那麼因為沒有「生」的對照,「滅」也不再成其為「滅」,所以「滅」也不存在。既然沒有「生」與「滅」的存在,那麼過去、現在,未來也就不能夠成立。

【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念中普入三世一切諸佛眾會道場,智清淨入無邊一切世間,令一切眾生皆作所應作清淨。』

意思是,我一念(剎那)之中,遍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集會的道場,由於佛智清淨,進入到十方世界中的一切世間,都能夠讓其中的一切眾生,做到身心清淨(無相)。

【大方廣佛華嚴經】:『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意思是,我能夠深入未來世,一切劫(年月日時不能計算的遠大時節)都在一念(剎那)之間,因此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一切劫,在我一念之間便都進入其中了。

【占察善惡業報經】:『無有方所,亦無過去現在、未來。』

意思是,既無方所(空間),也無時間(過去、現在、未來)。

【金剛經註解】:『若悟真一之心。即無過去現在未來。若有過去心可滅。即是自滅。若有未來心可生。即是自生。即有生滅即非常住真心。』

意思是,如果悟得真一之心(真空、佛性、如來),便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如果有過去可以消失的心,那是自心的消失「相」,如果有未來將會來到的心生出來,也只是自心的期待「相」,既然有消失與期待的「相」存在,就不是「真空、佛性、如來」。

【俱舍論疏】:「如芥子納須彌,毛孔納江海,因何小不得容大?是不可思議,不可解釋。」

意思是;如像極小的芥子,可以將很大的須彌山納入芥子中,一個毛孔中,也能夠納入江海。為什麼小不能夠容下大來?這就是「真空、佛、佛性」的不可思議的地方,不能夠解釋的地方。

筆者註:因為我們世間是相對性的存在,有大必有小,既然有大、小,那麼自然是大能容小,而小不能夠容大的,否則便大不成其為大,小也不成其為小了。但是「真空、佛、佛性、如來」是無對性的存在,因為超越了我們「世間」所有的「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所以才能夠大可以容小,小也可以容大。

【首楞嚴經義疏釋要】:『法法咸是真常,各各周徧,各各含攝,此彼相容,一多自在,斯乃微塵現土,芥子納須彌,性(佛性)本若斯,難曾留礙。』

意思是,一切的「真空、佛性、如來」,都是真實的恆常存在,各各周遍十方法界,各各都互相含攝(整體性的存在),彼此相容,既可以一(小)即是多(大),也可以多(大)即是一(小),這便是所謂的於一微塵中悉見諸世界,以及芥子納入須彌山,「真空、佛性、如來」原本就是這個樣子的,沒有什麼滯礙難行之處。

【佛祖統紀】:『江州刺史李渤問師曰;須彌納芥子即不問,如何是芥子納須彌,師曰;人傳使君讀萬卷書是否?渤曰然,師曰;摩頂至踵如椰子大,萬卷書何處著?』

意思是,江州刺史(官稱)李渤問法師道;我不問什麼是須彌山納入芥子,我只問芥子如何能夠納入須彌山?法師說;聽人傳說尊駕曾經讀過萬卷書,對不?李渤說,是的,法師說道;尊駕從頭頂到腳跟也不過椰子(酒瓶耶子,約有一人多高)樹那樣大,那麼這樣多的萬卷書又能夠放在你身體的那裡呢?

【大方廣佛華嚴經】:『於一微塵中,悉見諸世界。』

意思是,於一個微塵中,便完全可以見到含藏其中的諸多無數的十方世界。

就因為「真空、佛、佛性」超越了「空間」與「時間」,所以「空間」大小的限制不存在,才能夠芥子納須彌,大小相融,一多自在。又因為「時間」長短的限制不存在,所以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的分別與限制,既可以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於一點,也可以同時處身於過去、現在、未來中。

(四).科學上的佐證:

1.「時間」與「空間」皆是「相」

愛因斯坦和其他幾位學者,發現當物體在接近光速運動時,物體的長度、體積等的物理特性會改變。

物體的長度與速度的關係可以用以下的數學公式來說明:

  

Lv 是運動中物體的長度   L0 是靜止時物體的長度

v 是運動物體的速度    c 是光的速度: 即每秒約30萬公里

當一個物體以光速運動時,那麼物體的大小、長短、距離在光速的運動下就會統統消失了。

這說明了既然時間的長短、距離,與空間的大小,都能夠變為零,那就表示「時間」與「空間」乃是有生有滅的暫存的假「相」而已。

這佐證了在「無相」的「真空、佛、佛性」中,是沒有「時間」與「空間」等這些假「相」的存在,因此也就沒有「時間」的長短與「空間」的大小、距離等的限制了。

2.巴黎大學物理學家Alain Aspect(阿斯拜科特)和他的研究小组發现,在特定的情况下,次原子的粒子,譬如電子,同时向相反方向發射後,不管彼此之间的距離有多麼遥遠,當一方改变方向時,另外一方也會同時改變方向,這個現象等於是說已經沒有了時間長短的限制。

這也佐證了佛經所說;時間是可以不存在的。

3.倫敦大學的物理学家David Bohm (戴維•玻姆),大膽的假設,儘管宇宙看起來具體而堅實,但其實它只是一個幻象,是一張巨大而細節豐富的全息攝影相片而已。

全息論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間緊密關聯的整體,任何一個部分都包含着整體的信息。由此更推論出我們這個三維度的世界,實際上是更高維度世界的一個整體性的投影而已,由於我們不能夠理解更高維度世界的整體性,所以誤以為我們所看到的每一個人或物都是獨立的個體。

也就是說,在我們宇宙之中,還有超過我們這個世界的更高維度的世界,而我們這個世界間的一切萬像,只不過是這個更高維度世界的全息投影而已。以此類推,更高維度的世界又是另一個更更高維度世界的投影。目前科學界推算出來的,最高有11個維度。

全息理論中的「空間」和「時間」,就「空間」來說,局部只是整體的縮影,不但整體(大)含藏着局部(小),同時局部(小)也含藏着整體(大)。就「時間」來說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另一個整體的投影。

全息理論的11個維度,佐證了佛經中所說的十法界與一真法界,全息理論所主張的「空間」,則佐證了佛經中所說;「芥子納須彌」,而全息理論主張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共同存在於一體的說法,則佐證了佛經中所說;「無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3.弦論與克萊恩(kaluzaklaien)原理,說明一維度中卷縮有其它的十個維度在內,這些多餘的維度緊緊的卷縮在一個微小的空間中,即使我們用最精密的儀器也不能狗探測到它們。

這又佐證了佛經中所說的芥子是可以納須彌的。

再從「時間」來說,佐證了佛經中所說的,不但永恆包含着瞬間,同時瞬間也含藏着永恆。因此,在那個最高維度的世界(真空、佛、佛性、一真法界)裡,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共同存在於一起的永恆,同時每一個過去、現在、未來中也都卷縮着永恆。

4.電腦中的硬碟,小小的體積中,可以儲存大量的文件、像片、影片、音樂等,這也是顯而易見的小能夠容大的例證。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因此,在「空(真空)」中照見我們眾生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都是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攀緣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而構成了六識的,這些六根與六塵都是構成六識的特定條件,一旦這些特定條件有所變動或消失,這六識也會跟着變動或消失,譬如眼壞了,色識便不見了,如果眾生死了,六識便全都消失了,因此六根、六塵,都是「無自性」的,是不能夠永恆的不變動和永恆的存在的,終究會回歸於「空」。

再說,六根、六塵都是被知道的「相」,因為「真空」是無「相」的,所以「真空」中沒有六根、六塵等「相」的存在。

我們的六根攀援六塵而衍生出了六識來,所以佛經中將六根與六塵說為十二處,「處」的意思是生出來的地方,也就是說六識是從六根與六塵和合而生出來的,因此六根與六塵被稱為十二處,都是「無自性」的,「無自性」故空。

其實這是進一步闡明如何照見「色蘊」空的方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整個的意思是;無眼識色處之眼識界,無耳聞聲處之耳識界,無鼻識香處之鼻識界,無舌識味之舌識界,無身觸處之身識界,乃至無意識法處之意識界。

這六根、六境、六識總合起來共是十八個種類,故而佛經中稱之為十八界。既然有「界(種類)」可分,那麼便都是「被覺知」的「相」了,是「相」即「無自性」,「無自性」故空。

再說,「真空」是無「相」的,因此「真空」中是沒有十八界這些「相」的存在。

其實這是進一步闡明如何照見「受蘊」空的方法。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裡是說二乘緣覺聖人所修的十二緣起法,他們思考、觀察、研究一切眾生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以會流轉生死輪迴的緣由,從而脫離這個生死輪迴。

整句應該是;無明(過去世不明事理的愚蠢)緣行(造作了過去世的善、惡等業因),行緣識(因為過去所造作的善、惡等業因,受到今世應該投生何道而受胎的果報),識緣名色(在胎中心、身逐漸的成長),名色緣入(六根都生長成熟而出生),入緣觸(幼兒兩三歲時,不知道好歹,到處觸摸),觸緣受(童年六七歲時,已經知道苦、樂等的感受),受緣愛(少年十六、七歲時,有了強烈的占有等等的欲望),愛緣取(成人以後,不擇手段的攫取自己所愛的而造作了業因),取緣有(有了業因,則必然招致將來應有的業果),有緣生(依照現世的業因投生在下一世),生緣老死(下一世又如今世一樣的過程,死後又投生到再下一世)。

或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入滅,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

其實,這十二因緣法中,由無明到老死,全是因緣所生出來的,因緣聚集便生出來,因緣散滅就滅去,只不過是個暫時性存在的假「相」,是不能夠永恆的存在着,因此全是「無自性」,「無自性」故空。

甚至「無無明亦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其中的無明與無明盡,以及老死與老死盡,仍然都是被知道的「相」,不然怎麼知道那是「盡」呢?因此凡是「相」便「無自性」,「無自性」故空。

再說,「真空」是「無相」的,因此「真空」中是沒有十二緣生法這些「相」的存在,也沒有無明與無明盡以及無老死與老死盡等這些「相」的存在。

其實這是進一步闡明如何照見「想蘊」空的方法。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是二乘聖賢所修的四諦(真義)法,苦是知道苦有多苦,集是造成苦的原因,滅是怎樣滅除形成苦的業因,道是實際滅除苦的修行方法。

一.「苦」:佛教認為主要有八種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冤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一).生苦:人在母胎十個月中間,是很苦的,脫離母體時,不但母親痛苦萬分,嬰兒也一樣的是痛苦萬分,因此才說出生是苦。

(二).老苦:人在老時,生理機能衰退,以致鬚髮蒼蒼、雙目茫茫、齒牙動搖、滿臉皺紋、全身酸痛、彎腰駝背,氣虛體弱、反應遲鈍、行動艱難、疾病纏身、苦不堪言。

(三).病苦:每一個人,生下來就有生病的時候,無論是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疾病,都是非常痛苦的。

(四).死苦:人在臨死前,面對親人的生離死別,由於呼吸困難,有話說不出,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同時這一生所做的善惡等事,都會湧上心頭,對於自己所作惡事,必然也是悔恨懺愧的痛苦不堪。

(五).冤憎會苦:仇人冤家,總是碰在一起,躲也躲不掉。不樂見的事,總是會發生,推也推不出去,真是夠苦的。

(六).愛別離苦:與心愛的人,乖離分散的痛苦。譬如子欲養而親不在,或是妻子乖離,或是兒女分散,或是失去心愛的親友、事物,這些都是非常痛苦的事。

(七).求不得苦;對於自己喜愛的人、物、理想、抱負,無論使用什麼手段,無論如何的努力,總是得不到的苦。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就是五蘊,五蘊像燎原之火樣兇猛的遮蔽住了我們的「自性」,因此「自性」不能夠顯現,以致受到生死輪迴之苦。

二.「集」:集是說「苦」究竟是由那些特定的條件所構成的,因此需要找出這些特定條件,比如貪、嗔、痴等煩惱造作出了業因,以

至遭到「苦」的果報。

三.「滅」:是為了除去苦,必須先要滅除這些形成「苦」的特定條件,比如在身、口、意上滅除了所造作出來的業因,就不會再遭到苦的果報。

四.「道」:是說怎樣才能夠滅除身、口、意造作業因呢?那就是要修三無漏學、六波羅蜜、八正道、苦集滅道等的聖道。

二乘的聖賢門,雖然修行三無漏學、六波羅蜜、八正道等的聖道,得以超越「世間空」而證入「出世間空」,殊不知這個「出世間空」並不是「佛界空、真空」,二乘聖賢們卻執取此一「出世間空」而安住於其中,無形中在「無相」裡,餘留了一個「出世間空」的印象,因此不是百分之百的「無相」,所以在「無相」的「真空」中,是沒有苦集滅道等法的存在。

二乘的聖賢們,證得的「出世間空」,便是不二境界,也即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境界,這時已經脫離了生死輪迴之苦,那是因為不會再造作業因,所以才沒有業報的緣故。

這是如何照見「行蘊」被空掉了的方法。

無智亦無得

二乘的聖賢,所修證到的「出世間空」,還有能夠修證的「無上般若」與所得證的「出世間空」存在。

「無智亦無得」這是菩薩所修的法,菩薩不但空掉了「世間空」也空掉了「出世間空」,更進一步的,不但把能夠修證入「空」的「無上般若」空掉,連所證得的「空」也空掉了。

這時是能「空」與所「空」全空掉了,已經「空」的不能再「空」了,也是完全的無「相」,因此才能夠證入無「相」的「真空、佛、如來」中。

【景德傳燈錄】:『若見般若不名般若。不見般若亦不名般若。般若且作麼生說見不見。所以人道。若欠一法不成法身。若剩一法不成法身。若有一法不成法身。若無一法不成法身。』

意思是;如果你說見到有一個「般若」在那裡的話,那麼這個「般若」便是被你所知道的,凡是被知道的都是「相」,只要有「相」,就不能夠名為「般若(無上般若)」,因為「般若(無上般若)」是無「相」的。

如果你不見到有一個「般若」的話,那麼這個「不見般若」何嘗不是被你所知道的,因此這個「不見般若」也是「相」,有「相」就

不能夠名為無「相」的「般若」了。

無「相」的「般若」豈能夠說有所見與無所見呢?所以古德說;如果說欠(減)一法的話,便有一個「欠相」在那裡,有「相」便成不了無「相」的法身佛。如果說剰(增)一法的話。便有一個「剰相」在那裡,有「相」便成不了無「相」的法身佛。如果說有一法的話,便有個「有相」在那裡,有「相」便成不了無「相」的法身佛。如果說無一法的話,便有一個「無相」在那裡,有「相」便成不了無「相」的法身佛。

   這是如何空掉「識蘊」的方法。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就因為沒有證得「真空」的心,也沒有不證得「真空」的心,這時不但沒有「得」與「不得」,甚至連「沒有」也沒有,於是就證入了「真空、佛、佛性、如來」中,才成為觀自在菩薩這樣的大菩薩了。

   菩薩們依靠着「深般若波羅蜜多」這樣的無上智慧,才讓內心中是連「沒有」也沒有的「真空、無相」,「真空、無相」中當然是無我、無人、無法等的「相」了,那還會有什麼眾生的掛罣「相」?當然也沒有什麼法執的障礙「相」的存在了。

就因為無所罣礙,所以才無所恐怖的。就因為無所恐怖,才永遠脫離了凡夫的四個顛倒夢想,也永遠脫離了二乘聖賢的四個顛倒夢想,便修到究竟涅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的境界)了。

註:凡夫的四個顛倒夢想,一.以無常認為有常,二.以苦認為樂,三.以不淨認為淨,四.以無我認為有我。

註:二乘聖賢的四個顛倒夢想,一.於涅槃之真常而計為無常,二.於涅槃之樂而計為無樂,三.於涅槃之我而計為無我,四.於涅槃之淨而計為無淨。

註:究竟涅槃即是「真空、無相、佛、如來」。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諸佛,當初也都是依照着這樣的「深般若波羅蜜多」修行,才得以證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佛)的。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什麼是咒?咒是佛菩薩所說的秘密語言,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具足不可思議的力量,總持一切法的功德,就用一心念誦這個咒,便能夠讓一切眾生除暗顯明,乃至證入「真空、佛」中而成佛。

【佛地論】:『於一法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中持一切義,攝藏無量諸功德,故名無盡藏。』

意思是;於此一咒中,便持有一切法,於此一句中就持有一切經文,於此一義中即持有一切義,含藏了無量的所有功德,所以也叫做無盡藏。

因此可知,這一個咒中便含藏了一切法(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諦、無得)的功用與德行。

觀自在菩薩所說的「般若波羅蜜多咒」,是能夠破除生死輪迴等煩惱(暗)的大神咒。是能夠破除心中的貪、嗔、癡而悟得「佛性、佛」的大明咒。是能夠超越世間與出世間一切法的無上咒,是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功德所無法比擬的無等等咒。

持誦此咒,便能夠空掉「五蘊」的「相」,證入「真空、無相、佛、如來」,因而可以超越過一切苦厄,是真實不虛的事。

其實,【心經】乃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的理論基礎,而「般若波羅蜜多咒」則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主要的修行工具,依照這個法門,先從自己唸誦「般若波羅蜜多咒」用自己的耳朵去聽開始,進一步的用自己的心來念誦「般若波羅蜜多咒」,再用自己的「聞性(本有的能聞的本性)」去聞,就這樣照着此一法門去修行,便會逐步的除掉「五蘊」,決定會證入「真空、佛」中而成佛的。

其實際修行的方法,請詳拙著『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實修詮釋』

【即說咒曰:揭帝,揭帝,般羅揭帝,般羅僧揭帝,菩提僧莎訶。】

   咒不必知道它的意義,以免在一心念誦時,反而會在意識上有所牽扯。

2014/6/8初次校稿,2014/9/2再次校稿,2017/3/30改寫定稿,疏漏之處,還是在所難免,敬請各位大德原諒,並且虔誠恭祝各位有緣的同修們,都能夠早日成佛!

後記:筆者早年便曾涉獵佛法,由於當時能夠到手的經論等非常有限,加以為了養家活口,不得不奔波於公務上,因此對於佛法研讀、聽聞的機會不多,所悟者也少,殆至1978年筆者退休後,始克再行研讀【心經】、【金剛經】、【六祖法寶壇經】及【楞嚴經】中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等經,當2012年時,自感年已八十有餘,來日無多,因此,深願將自己所悟,公之於世,以利同修少繞些修行的彎路,俾能留出更多寶貴時間來用於修行,以冀同修們都能夠因之及早成佛!於是不自量力,發心用白話文翻譯、詮釋此四部佛經典,至2014/5/7日,本文初稿完成後,乃以『決定成佛的四個法門(叁)心經法門』及「相無相居士」筆名上傳至網路上,2014/6/8經過再次校稿後,復以『如是解讀心經及其修持方法』及「相無相居士」之筆名再次上傳網路上,2015年時意外獲得『cbeta電子佛典集成』磁碟一片,大喜過望,遍找有關經、論、疏等以驗證自己所悟,可有錯謬之處,歷時年餘,差堪自慰,尚無乖違,然而自覺尚有闡述不夠詳盡之處,故而於今2017年初着手改寫本文至4月六號完稿,因為此次着重在現代科學上已有之佐證,所以書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現代性詮釋』,並使用筆者本名聶憲武,將再行上傳網路。至於當初之所以使用筆名,只為圖個清靜,不受打擾而已,別無他意。

筆者自忖,但有同修垂閱此文而得以受益,有助於修行,憲武雖死而無憾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決定成佛四法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